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評蔣經國政治遺產〉之讀後感
2007/01/16 21:27:47瀏覽837|回應0|推薦14

引用文章重評蔣經國政治遺產!!

林正修〈重評蔣經國政治遺產〉這篇文章,算是對「經國遺風」這個概念的一種反思,基本上,許多泛藍的支持者,尤其是上一代的,或者老一輩的人,對於蔣經國都有非常深刻的記憶,也有非常濃厚的仰慕之情,但與其說,這是一篇「人物重評」的文章,倒不如說,它是一篇處理「理論付諸實踐」之問題的策論。 

也就是說,像是作者提到的所謂「經國名言」或者「政治遺產」,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理論」(但它比任何一個社會學理論都容易被理解),然而,我覺得作者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要大家對蔣經國重新評價,而是要大家(特別是泛藍支持者),把蔣經國的政治風格、政治言行、政治事蹟,都化作可以促進台灣政治、經濟、外交等等各方面的「實踐」,就這點來講,作者還算滿用心良苦的。 

以此,我並不同意把所謂的「理論」和「實踐」,作如同結構主義傳統般的二分法,這篇文章,就是一個探討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之方法論的絕佳例子。從作者對蔣經國的描述看來,威權體制,或者列寧體制(布爾什維克黨在二月革命之後所建立的體制),對經濟發展也未必就一定是負面的,只不過,在這計畫性的、求效率的經濟發展模式背後,卻往往隱藏著對自由的壓迫。 

另外,作者所寫的這段話:「蔣經國的信念與方法是為了要改變世界,諷刺的是,這套體系卻被國民黨用來保持現狀。」我覺得相當有意思,從他的論述看來,這所謂的信念與方法,應該就是我在〈國民黨內的反馬思維從何而來?〉一文中,所提出的官僚制度(蔣經國最大的特色,就是培養了一批技術官僚),因為,當一個政府需要講求制度和規則的時候,它就很難不引入官僚制度的思維和模式。 

另外一點也相當有意思,不過這點作者沒提到。也就是說,在蔣經國執政的時候,台灣還沒有很明顯的族群概念界定之爭論,大概是到了李登輝時代,這位「跟我最親的學長」,率先引入了類似「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族群二分法界定,雖然,蔣經國本人有對「台灣人」這個詞,發表他個人的詮釋,不過在當時的社會情境裡面,這類族群概念的二分法,還沒有像今天嚴重到變成「詮釋鬥爭」。 

作者還寫道:「民進黨也許因為批判蔣家而拒絕這份政治遺產,但其中有兩項對所有執政者都彌足珍貴,那就是:對時勢的清醒理解,對權力的自我克制。」這句話我相當贊同,因為,把這兩項反過來講對時勢的昏瞶理解,對權力的自我放縱,就幾乎是現在扁政府執政的最大問題與最佳寫照;然而,民進黨當然不可能接受此政治遺產,因為,該黨本來就是為反國民黨、反蔣家而成立的。 

然而,泛藍支持者之所以很難用「經國遺風」打動不同政治理念的人,一方面,可能是「經國遺風」之概念的詮釋問題,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對現在多數的台灣人而言,蔣家威權獨裁的憎恨感,遠超過台灣經濟發展貢獻的懷念感。但總而言之,蔣經國的其人其事,在台灣的歷史運作中,還是有很多研究價值的。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65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