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01 16:29:49瀏覽1010|回應3|推薦50 | |
去年的民國100年,我感受到的社會氛圍除了國際局勢的變動,以及國內政治選舉的狂熱之外,另外一個也感受很深的,就是從元旦一直到12月31日跨年晚會結束為止,不斷地在電視、報章雜誌、日常生活領域之中,聽到或看到不同社會類別的人結婚。 雖然說每年都有人在結婚,不過我總覺得,去年一整年下來,聽到求婚、訂婚、結婚相關消息的次數,好像特別地多,而收到紅色炸彈,從演藝人員、企業家、富二代,或者身邊的親朋好友等,都特別地常聽到,而新聞媒體也報導說,去年有所謂的結婚潮。雖然新聞媒體一直沒有提,不過應是「百年好合」這句成語發揮了影響力。 若去年民國100年有結婚潮確實是真的,那麼就代表著,台灣或者整個華人社會裡,結婚就跟生子一樣,傳統社會規範的影響還是不能忽視,「百年好合」的信仰其實也算是社會規範的一部分,它在去年對許多關係凝聚到了一種穩固程度,彼此極有好感,在一起總有積極情感的伴侶,發揮了一種類似臨門一腳的影響效果。 所以對我而言,去年真是一個觀察結婚現象的良好時間區段。像新聞媒體去年熱衷報導的演藝人員、企業鉅子、富二代結婚排場,從社會學理論的觀點看,可以說他們是在自己所屬的上流圈子裡,運用自己的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也就是人脈),而進行著結婚的實踐,或者也可以說,那是他們完成婚禮這項文化目標的制度化手段。 另外一方面,新聞媒體去年報導這些人的婚禮,我每次也都一定會看到網友罵他們炫富、燒錢、豪奢,對此,同樣從社會學理論的角度看,則也可以說他們是藉著服裝、賓客、菜餚、場地、配飾、排場等象徵符號,而宣示自己所屬的階層。可以說,這些上流社會的成員結婚,完全服膺上述理論觀點談論的情境,因此也沒什麼特別。 如果把婚禮舉辦看成一種禮俗、規範的實踐,那麼上流社會的人也就跟尋常百姓一樣,都是這當中的行動者。能運用之經濟、文化、社會資本的量,所處的社會領域,乃至個人的秉性、作風、習癖、觀念、意識形態,都會是婚禮樣貌出現差別的因素,而台灣、中國大陸上層階級的成員,多半剛好都有找到機會就展示財富的慣習。 經濟、社會、文化資本相對不那麼豐厚,多為中產、下層乃至底層階級的市井小民,其婚禮的樣貌多半就比較不會,有媒體樂於吹捧的豪奢氣氛。而這也難怪每當媒體報導某上流階級成員的婚禮、婚宴,總會聽到有市井小民發出「關我什麼事」之疑問,畢竟資本、社會領域或場域、慣習等條件都可能存在差別,禮俗的實踐自然也不同。 總而言之,我覺得去年的民國100年,台灣社會無論是上流社會或市井小民的圈子,結婚的相關訊息真是不絕於耳,所以我會借用一首歌來形容,我對去年民國100年的主要印象,那就是劉德華的【結婚進行曲】,也祝福每對結婚的,新的一年都更幸福!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