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酷斯拉】電影觀後感
2006/12/16 16:26:26瀏覽2280|回應0|推薦1

一位日籍船員的驚呼,為這場風險戰揭開了序幕~!

【酷斯拉】這部電影,台灣的電影公司曾把它與另一部由日本【東寶株式會社】出品,故事主軸相似的系列電影搞混,在那系列當中,主角的名字是哥吉拉,雖然兩者的誕生都跟「核能風險」有關,不過,「酷斯拉」是大鬃蜥的變種,而「哥吉拉」卻是出自古代恐龍的血統,而且,「哥吉拉」還有世代的分別。

核能,作為人類上個世紀末的科學結晶,一項都是爭議不斷的。在環保人士眼中,核能的過度使用,會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在衛道人士眼中,它則牽涉到了許多科技倫理的問題;對社會學者而言,它所可能產生的風險,以及在這當中,「專家體系」與「市民社會」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是議題討論與著書立述的焦點。例如,貝克的《風險社會》、紀登斯的《失控的世界》以及其他的散篇。

美國所製作的這部恐龍電影,我之前一位很迷哥吉拉的朋友表示,【酷斯拉】的故事情節過於粗糙,劇情性不足。【酷斯拉】上映的時候,我還親自去電影院看過,但那時我才國小,還不了解它的意涵;後來,約莫數年,我又再次看到這部電影,在我看來,這部電影主要是反映了「科技風險」這件事,由核能所引發的討論與衝突來看,它所內含的科技風險,很明顯地,是屬於高後果風險。

在【酷斯拉】的情節中,開場便是一個核子試爆的畫面,不過,卻安排一個男主角─馬修柏德利,曾為【獅子王】中的成年辛巴配音─在一旁利用變種蚯蚓進行科學實驗的畫面,這樣的對比,我認為是在突顯科技的雙面刃特質:一方面,它為人們的學識探索帶來一定的便利性;但另一方面,它卻隱含著無可預測的風險。從後續的情節來看,風險的處理,專家與門外漢的溝通是重要的一環。

在那部電影當中,陷入酷斯拉危機的紐約市,產生了三個互動團體:(1)一個胖市長及其隨從;(2)一個軍事指揮官及其士兵們;(3)包括男主角(不過後來被踢掉)在內的科學家團體。這三個團體從酷斯拉入侵,到酷斯拉被響尾蛇飛彈殺死的這段時間當中,一直有很密切的互動,當然,(1)者比較是那種在一旁乾著急,或是扯後腿的角色,真正在為風險行溝通的,主要乃是(2)者與(3)者。

不過,在劇情的後半段,卻再加入了一個互動團體:由尚雷諾飾演的法國特務與其他成員。尚雷諾在劇中表示,他們的目的,是要處理自己國家在外島進行核子試爆所留下的攤子,這點我覺得,科技風險所產生的後果,若光由一個國家來處理是不夠的,畢竟,它的風險往往都是全球性的,譬如俄國的車諾比核電廠事件。只可惜,有的國家還是會為了本國的利益,而拒絕像【京都議定書】這類的協定。

準此,嚴格說來,【酷斯拉】這部電影所包含的風險處理團隊,其實總共有四組人馬,只不過這四組人馬並非時時都在一起,像是男主角的科學團隊,先是與自己國內的軍事機構洽談,接著,男主角又脫離團隊,獨自跟尚雷諾一行人合作;也許各位會覺得這樣很複雜,不過風險的因應跟處理,複雜的社會互動與結構功能的協調,本來就屬於常態的現象,因為它牽涉到的利害關係人總是很多。

當然,現實生活中的風險,並不如同【酷斯拉】這部電影一般,只用響尾蛇飛彈將酷斯拉殺死就能解決的,況且,這部電影還留有伏筆:一個未被炸彈摧毀的卵,孵化出了一隻小酷斯拉(雖然對主角而言是很大隻的)。電影公司最後作如此的安排,究竟是為了反映科技或社會風險的存續性,或者,只是為了告訴觀眾:「我們還有可能再拍攝續集!」我不確定,不過我猜,後者的可能性比較大。

換個角度來看,劇中人利用酷斯拉喜愛吃魚的習性,來引誘酷斯拉,而又因為酷斯拉在人類的建築物中產卵,就使用人類發明的軍火來對付牠,則霸道了些;這也顯示,像眾生平等、萬物沒有貴賤之分的觀念,在多數人的心中是很模糊的,將這種思想奉為圭臬者,經常都是哲學家或宗教界人士。據此,【酷斯拉】這部電影也給觀眾上了一課:當生活空間受到侵犯時,人類與其它生物是類似的。

話說回來,【酷斯拉】收尾時所留的伏筆,使我到現在都還期待著,該部電影的續集,不過一直都沒有下文。其實,像這種預留伏筆的手法,在電影或連續劇的文本當中,也是很常見的,為的就是讓觀眾「引頸期盼」他們續集故事的編寫,而這樣的期盼,往往是永久性的,恍如風中的等待,一會兒就是數年…。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lues1112a&aid=598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