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1 00:38:59瀏覽1544|回應3|推薦33 | |
《捍衛權利大作戰》一書的作者曾在其Blog「山林中荒廢的法律小屋」表示,有個女性朋友「大概是因為看了該本書,而比較懂得去替自己爭取權利」,這段語句其實就隱含了這個研究假設: 看過《捍衛權利大作戰》一書與否,其捍衛權利的態度存在差異(儘管這裡只涉及「態度」所包含的其中一個構面-行為傾向)。 不知該書作者有沒有興趣想知道,在國內讀過他自己認為經典的《捍衛權利大作戰》的人,與沒有讀過他這本書的人,對於權利捍衛的認知、主觀判斷、行為傾向之間究竟有無差異,若是想知道,筆者可以提供幾種知道的方法。 第一種方式: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從其法律諮詢會員、授課學生(如萬能、淡江)、Blog讀者當中,抽1~30人的樣本來做調查。 第二種方式:採用實驗法,一樣從上面可能的人脈管道隨機找一些人當實驗組,另外一些人當對照組,前者每人發一本《捍衛權利大作戰》,後者不發書(不過兩者都要進行捍衛權利態度的前測與後側)。 第三種方式:採用社會科學研究最普遍的抽樣調查法(機率或非機率視情況自行決定),設計一份當成依變項的「權利捍衛態度量表」,跟一道作為自變項的問卷題目:「請問您有沒有讀過《捍衛權利大作戰》?」,以有看過、沒有看過為選項,再加上一些常見的基本資料問項。 個案研究的方法最能夠深切地獲得,《捍衛權利大作戰》這本書對讀者權利捍衛之態度所造成的影響,但問題是從中得到的結論,通常只對被問到的人有效(如網友「美美」、「彩惠」與「天蠍浪子」)。 實驗法在社會科學當中相對不常用,它最好是要受試者、施測者都不知道誰被選入實驗組,以及誰被選入對照組(雙盲實驗的模式),否則會有「霍桑效應」之類的人為干擾問題。 不知若真的作實驗,有沒有辦法雙方完全不知道,哪些人有被發到《捍衛權利大作戰》,哪些人沒被發到?或許該書作者自有辦法也不一定。 至於抽樣調查,要注意的地方大概就是樣本規模盡量大一點,其倍數最好在問卷變項數量的5倍以上,如此一來便可輕易達到想要的結果:有看《捍衛權利大作戰》的人,對於自身權利之捍衛的態度明顯比沒看過的人積極。 這種調查的結論最能夠推論到一般的狀況,不過,問題就是只能得到比較表面的數字訊息,但台灣社會似乎對這個問題不是很在意。另外還要注意的,就是有沒有辦法在一定時間內蒐集到很多的樣本(以該作者的人脈,這點應該不難)。 如果《捍衛權利大作戰》的作者很想知道他這本得意之作,對人們爭取自身權益之態度的影響,筆者提出以上三種可能的方法(第三種方法,筆者可提供技術上的支援,也就是用SPSS助其run資料並加以解釋)。 不過,該書作者其實已經不自覺地在進行,前面所提到的第一種方法了。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