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8 21:20:57瀏覽1116|回應1|推薦13 | |
亞伯拉罕自從接受上帝的呼召離鄉背井、與心愛的侄子羅得分道揚鑣、持守信念直到以撒誕生、送走大兒子以實瑪利...面對人生各個重要關卡、各樣試煉,他堅持遵守上帝的道,因為知道天父愛他,他行一個兒子順服的本分。 二十四年的歲月裏,他一直以上帝要「賜下兒子」的應許作為他生活的重心。上帝果然奇蹟地在兩夫妻年邁時賜下以撒--上帝對以色列萬世萬代的計劃與希望全繫於這個寶貝兒子身上。以撒的個性一如他的名字充滿「歡笑」,為老年得子的亞伯拉罕帶來極大的喜樂。 在信心的旅程中,上帝一步步有計劃的帶領亞伯拉罕走向高峰。過去的危機,他因信靠上帝安然度過,並且領受更大的祝福; 這次的危機,上帝要他獻上摯愛的珍寶--以撒,亞伯拉罕對天父的信心與忠誠此時此刻正面對最嚴峻的考驗。(在現今的社會裏,上帝不會要我們把自己的兒女獻上為祭,但是我們會願意把對兒女的人生規劃獻在上帝腳前,由祂來掌管嗎?) 創世紀22章描述的是一個父親一生中最難的抉擇。我的聖經經文標題寫著Abraham Tested--亞伯拉罕被試驗。試驗的目的並非試探,而是驗證。上帝要藉著這次的試驗,揭示亞伯拉罕深厚的信心、愛心和盼望,遠遠超過他先前任何一次的經歷所展示的。(我常對孩子說考試的目的不在於顯示你多爛多笨,而在驗證你對這場考試準備了多少,學到了多少。) 過去幾十年與上帝同行的日子裏,亞伯拉罕早已熟悉上帝的聲音。因此當上帝呼叫他時,他立刻回應:上帝,我在這裡。緊接著上帝給了他一個比要他的命還困難的命令--「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上帝的旨意一字一句一點也不含糊,清楚明白地聽進亞伯拉罕的耳朵裏。 經文很快地跳到第二天「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著兩個僕人和兒子以撒,劈好了柴起身前往神指示他要去的地方。」 等一下! 這中間是不是漏了什麼沒交代?(我的信心沒有那麼大!)從上帝發命令到第二天清晨,亞伯拉罕的心路歷程怎麼半字沒提啊? 對於任何一位父母親來說,這項命令有如晴天霹靂一般,重擊亞伯拉罕的心。他眼中的瞳仁、帶給他歡笑的以撒,上帝要他奉還給他?尋索亞伯拉罕人生軌跡這段日 子以來,我無法不想像在那個漫漫長夜裡,他內心的痛苦糾結與掙扎,上帝要他親手殺了自己的兒子?他可能也回想起離開家鄉後上帝陪他所行經的每一處高山低 谷,在商場、在征場,如何成為他的盾牌、他的賞賜、他的祝福。 亞伯拉罕對兒子溫柔的愛,比不上他對父親更大的愛; 這份肯付重價的愛,源自於他的信心。他深信,上帝必會信守承諾,包括使以撒從死裏復活(創世紀22:8, 希伯來書11:17-19)。因此走了三天之後(這三天所走的路,一定舉步維艱),他舉目看見那地方,信誓旦旦地與兩位僕人交待,要他們和驢等在一處,他和兒子以撒到另一處拜一拜,兩人再一同回來。 從前讀這段經文時,一直以為以撒被獻祭時仍屬幼童。這次仔細查考經文才驚覺,此時的以撒並非年幼無知的童子,而是懂事的青少年了。經文描述父親把燔祭的柴 放在兒子身上,手裡拿著死亡的工具火與刀,兩人同行。走到一半,以撒問父親,「火與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裡呢?」(以撒在此對父親的全然順服,預表著兩千年後耶穌同樣順服於天父為他預備上十字架的決定。) 這無疑是亞伯拉罕此生最難回答的問題! 面對摯愛的兒子,他沒有選擇逃避,而用神的屬性來回答。「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燔祭的羊羔。」以他認識的上帝,他相信這不會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悲劇。 生命總有無解的難題,但是神的真理總能將我們指向永生的盼望。大女兒昨天在她的instagram 上看到過去同班同學發的短訊,寫著這一天是她這輩子最難過的一天,因為五歲的妹妹發生車禍被撞死,媽媽和兩歲的妹妹仍在加護病房觀望中。我不知道同學的父親與家人這兩天是如何渡過的?如果沒有信心與盼望的支撐,如何走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這個屬於父親與兒子之間的故事有一個美麗的結局。 當亞伯拉罕伸手拿刀,要殺他的親生兒子時,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兩次,並指示他不能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上帝的帶領不一定是一條直線通羅馬,有時候祂會 帶我們拐幾個彎,問題是我們是否遵從?「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照樣仰望著主母的手。」(詩篇123:2) 如果我是亞伯拉罕,心中必作如是想:都走到這步田地了,上帝又忽爾拐彎收回成命,祢到底要我怎麼做?上帝要得著的是亞伯拉罕完全順服的心,而不是以撒這個「祭物」。 亞伯拉罕可能從來沒想過他在獻祭這件事情上的順從,帶來了上帝應允的大福氣。包括多子多孫如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幫助後代戰勝敵人。最大的祝福是,萬國萬民都必因他的後裔得福。他最後發現自己對上帝以及對以撒的愛,程度之深之切,是過去無法想像的。 我思想,日常生活中所作的任何一樣不順從上帝的決定,都像是在我們家的靈性花圃上栽下懷疑的種子而不自知。我對真理的認識與實踐,透過環境的考驗所做出來的選擇,都在教導我的孩子們,自己信靠的是誰?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