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什麽成就了中國詩詞之美(转贴)
2009/01/29 10:43:20瀏覽518|回應0|推薦2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18 / 1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8/7/23 下午 01:10
(转贴) 什么成就了中国诗词之美
 
 

中国人是一个爱诗、词的民族。诗人所具备丰富的情感与对事物敏锐的感知能力,让诗、词之美悠游於中国文坛,留下了无数精采绝伦的美丽篇章。世界没有第二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对诗、词接受的普遍性及深广度,这与仓頡造字创造了形、音、意兼具的汉字文化,有别於以拼音字为主的世界其他文字,有著密不可分的关係。
   
对天地事物感受敏锐

诗人的感情特别强烈,对天地事物的观察非常敏锐,多情善感成了当诗人的首要条件,圣贤孔子正是如此。孔子看到江水流动这样的平常事,就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昼夜。」我们逝去的一切,不就如江水一样流去、消失吗!

蒋捷听雨也听出了人生的味道。宋亡后他隐居太湖竹山,有人荐举他入元朝为官,他不肯入仕,其气节为时人所称许。怀丧国之愁,他写的词大多情调凄清,这首《虞美人》更道出了人生底悲欢离合的无所依凭:「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鬢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被诗圣杜甫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来形容的诗仙李白,留下一千多首惊天动地的诗篇,彰显出唐诗的风采。唐玄宗天宝3年,杜甫与李白初遇,自来文人多相轻,这两位伟大的诗人却一见如故,友好情切。二人除在一起饮酒论文,同榻夜话外,还同去访仙修道不遂,之后聚散数次,直到杜甫父亲杜閒转任奉天(陕西乾县)县令,屡次来信要他西上长安,这两个好友此一分手,便成永别。

李白昔日游秦汉旧跡时,因触景生情写了一首《忆秦娥》:「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闕。」《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对「西风残照汉家陵闕」以:「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称之。
 

 
身在东晋战乱频仍的年代,亲眼看到战乱造成农村破败,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陶渊明用《桃花源记》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国度来转移他对人间悲苦的无奈。李白、杜甫都曾推崇他,王维、孟浩然等人也模仿他的诗风,开创了唐代的自然诗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在《饮酒诗之五》揭露心中对安定生活的渴慕:「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离别感怀

为离别而惆悵感伤所写的诗词也很多。北宋欧阳修以《玉楼春》写离别之情:「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驪歌且莫翻新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

对有情人而言,离别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道别之话才拟说出,未语的对方就已先泪流满腮!此情此景让欧阳修感触到为人脆弱的本质,常不在於受外在的环境(风、月)所迫,而是为情所困,为情所苦。

生离之外还有死别!千古风流的苏东坡在《江城子》一词表达了思忆亡妻之痛:「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鬢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真情流露处,诚是苏东坡眾多诗词中最感人的一首。

人生际遇激发千古绝唱之作

公元696年,契丹人攻陷营州。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任参谋,次年兵败,子昂请率万人作前驱击敌,武不准。诗人报国无门,嘆生不逢时遂登上幽州台慷慨悲歌,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愴然而涕下。」词意苍凉辽阔,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
生在帝王世家的南唐李后主,从富贵奢华的宫廷生活到亡国之君,际遇变化之大,也成就他词名之高。一如王国维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何谓感慨遂深?看李后主前后期作品即可明瞭。当他为南唐之主时,身边有美丽的大周后与小周后为伴,《菩萨蛮》写他与小周后相处:「花明月黯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昼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后来被宋太祖遣将破城,他挥泪对宫娥,开始了「违命侯」的软禁生涯。《破阵子》正是他辞庙的心声:「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至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鬢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两首《相见欢》也是后期代表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写离愁写无奈也写出悲愤。《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鬢清霜残雪思难任。」
 


公元978年七夕是他42岁生日,回忆起忧乐参半的一生,他写出词史上最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顏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成了李后主的绝命词,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小周后终日守在丈夫灵位前,短短几个月后,守丧结束,她便自杀身亡,追随李煜而去。

中国人之爱诗词,是否是爱上了诗(词)境中丰富的情感、意境与诗人们自然流露的赤子之心?正如陶潜所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仓頡造字从此让中土之人的文化能获得充实与流传,恐怕是让鬼神真正感泣的原因。

当我们陶醉於中国诗词之美,领略其中饱受人生风霜与得失的生命真諦之际,还能学会对任何事物都能洒脱以对的智慧,或许才是悠悠数千载,中华诗人所留给后代子孙最珍贵的文化遗產。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19 / 19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8/7/23 下午 01:12

什麽成就了中國詩詞之美

中國人是一個愛詩、詞的民族。詩人所具備豐富的情感與對事物敏銳的感知能力,讓詩、詞之美悠遊於中國文壇,留下了無數精采絕倫的美麗篇章。世界沒有第二個民族,能像中華民族對詩、詞接受的普遍性及深廣度,這與倉頡造字創造了形、音、意兼具的漢字文化,有別於以拼音字爲主的世界其他文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對天地事物感受敏銳

詩人的感情特別強烈,對天地事物的觀察非常敏銳,多情善感成了當詩人的首要條件,聖賢孔子正是如此。孔子看到江水流動這樣的平常事,就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們逝去的一切,不就如江水一樣流去、消失嗎!

蔣捷聽雨也聽出了人生的味道。宋亡後他隱居太湖竹山,有人薦舉他入元朝爲官,他不肯入仕,其氣節爲時人所稱許。懷喪國之愁,他寫的詞大多情調淒清,這首《虞美人》更道出了人生底悲歡離合的無所依憑:「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被詩聖杜甫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來形容的詩仙李白,留下一千多首驚天動地的詩篇,彰顯出唐詩的風采。唐玄宗天寶3年,杜甫與李白初遇,自來文人多相輕,這兩位偉大的詩人卻一見如故,友好情切。二人除在一起飲酒論文,同榻夜話外,還同去訪仙修道不遂,之後聚散數次,直到杜甫父親杜閒轉任奉天(陝西乾縣)縣令,屢次來信要他西上長安,這兩個好友此一分手,便成永別。

李白昔日遊秦漢舊跡時,因觸景生情寫了一首《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人間詞話》的作者王國維對「西風殘照漢家陵闕」以:「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稱之。
 
 
身在東晉戰亂頻仍的年代,親眼看到戰亂造成農村破敗,給人民帶來巨大痛苦,陶淵明用《桃花源記》創造出一個理想的國度來轉移他對人間悲苦的無奈。李白、杜甫都曾推崇他,王維、孟浩然等人也模仿他的詩風,開創了唐代的自然詩派。不爲五鬥米折腰的他,在《飲酒詩之五》揭露心中對安定生活的渴慕:「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離別感懷

爲離別而惆悵感傷所寫的詩詞也很多。北宋歐陽修以《玉樓春》寫離別之情:「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驪歌且莫翻新闕,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東風容易別。」

對有情人而言,離別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道別之話才擬說出,未語的對方就已先淚流滿腮!此情此景讓歐陽修感觸到爲人脆弱的本質,常不在於受外在的環境(風、月)所迫,而是爲情所困,爲情所苦。

生離之外還有死別!千古風流的蘇東坡在《江城子》一詞表達了思憶亡妻之痛:「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真情流露處,誠是蘇東坡眾多詩詞中最感人的一首。

人生際遇激發千古絕唱之作

西元696年,契丹人攻陷營州。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隨軍任參謀,次年兵敗,子昂請率萬人作前驅擊敵,武不准。詩人報國無門,嘆生不逢時遂登上幽州台慷慨悲歌,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詞意蒼涼遼闊,被認爲是懷古詩的絕唱。
生在帝王世家的南唐李後主,從富貴奢華的宮廷生活到亡國之君,際遇變化之大,也成就他詞名之高。一如王國維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爲士大夫之詞。」

何謂感慨遂深?看李後主前後期作品即可明瞭。當他爲南唐之主時,身邊有美麗的大周後與小周後爲伴,《菩薩蠻》寫他與小周後相處:「花明月黯飛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衩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晝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爲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後來被宋太祖遣將破城,他揮淚對宮娥,開始了「違命侯」的軟禁生涯。《破陣子》正是他辭廟的心聲:「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至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爲臣虜,沈腰潘鬢銷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

兩首《相見歡》也是後期代表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寫離愁寫無奈也寫出悲憤。《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樓深,滿鬢清霜殘雪思難任。」
 

西元978年七夕是他42歲生日,回憶起憂樂參半的一生,他寫出詞史上最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成了李後主的絕命詞,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小周後終日守在丈夫靈位前,短短幾個月後,守喪結束,她便自殺身亡,追隨李煜而去。

中國人之愛詩詞,是否是愛上了詩()境中豐富的情感、意境與詩人們自然流露的赤子之心?正如陶潛所雲:「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倉頡造字從此讓中土之人的文化能獲得充實與流傳,恐怕是讓鬼神真正感泣的原因。

當我們陶醉於中國詩詞之美,領略其中飽受人生風霜與得失的生命真諦之際,還能學會對任何事物都能灑脫以對的智慧,或許才是悠悠數千載,中華詩人所留給後代子孫最珍貴的文化遺產。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j1565&aid=259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