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玉案·憶舊 (王夫之)
2009/01/29 10:37:48瀏覽606|回應0|推薦0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1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  (原始留言)傳送時間: 2008/6/18 上午 10:38

青玉案·憶舊 (王夫之)

桃花春水湘江渡,縱一艇,迢迢去。落日赬光搖遠浦風中飛絮雲邊歸雁盡指天涯路。

故人知我年華暮,唱徹霸陵回首句。花落風狂春不住。如今更老,佳期逾杳,誰倩啼鵑訴?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2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8/6/18 上午 10:40

谈王夫之《青玉案》艺术特色

——诗词札记

桃花春水湘江渡,纵一艇,迢迢去。落日赬光摇远浦,风中飞絮,云边归雁,尽指天涯路。
故人知我年华暮,唱彻灞陵回首句。花落风狂春不住,如今更老,佳期愈杳,谁倩啼鹃诉。

        这是王夫之晚年作的一首词。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但从词的结拍看,它可能作于康熙元年(1662)桂王政权灭亡之后。词的内容是追忆一次与朋友的别离。
        “桃花春水湘江渡,纵一艇,迢迢去。”起三句先写离别的季节、地点及景物,暮春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春水上涨,在湘江的渡头,作者驾着一叶轻舟,随着迢迢的流水,向远方驶去。这里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送行,也没有具体刻画离别时的心情,但通过这桃花春水明丽景色的描写,反衬出自己别离的难堪。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江淹是指送者,本篇是指行者,思致有别,但各尽其妙。王夫之曾主张“以乐景写哀以哀情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薑斋诗话》)这里正是一个例证。
        “落日赬光摇远浦”以下四句,写作者舟中回望离别之处的情景。“赬光”,夕阳的余辉。“远浦”,友人送别之处。回首远眺,那在夕阳余照中的远浦,在波光水影之中,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而那渐渐飞向遥远天涯的风中柳絮和云天归雁,却给人一种苍茫邈远前途漫漫的感觉。四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这空中的飞絮,云际的大雁,和自己目前的境遇正复相类,也是自己凄暗渺茫心理状态的生动反映。王夫之论诗,说写景要“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 薑斋诗话》),这几句写景,可以说正是作者眼中所见和心中所感的交会。
        “故人知我年华暮,唱彻灞陵回首句。”换头两句写与友离别时的情景。这里既未写握别时彼此间的互道珍重,也没有写依依惜别的深情,却突出地描写“灞陵回首”的送行歌声,不但含意极为丰富,而且使这场离别增添了黯然神伤的意味。“灞陵回首”,指王粲的《七哀诗》。其中“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一首,描写了汉献帝和平三年(192)关中一带人民遭受董卓部将李催等纵兵摧残、流徙死亡的惨象,控诉了这些“豺虎”的罪行,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哀伤心情。本词中“灞陵回首”则借以反映清兵入关后人灵涂炭的悲惨现实,揭露清军屠戮抗清人民的罪行,同时还包含着这样一段史实:1645年南京被清兵攻陷,福王被杀,江南又出现几个南明政权。活动在西南地区的桂王朱由榔政权,曾得到农民起义军的支持。1647年,王夫之在衡山举兵抗清,兵败后,退居肇庆,任桂王政权行人司行人。时权那奸王化澄当国,陷害忠良,王夫之三次上疏弹劾,险遭谋害,经农民起义军领袖高必正营救,始脱险辞归湖南,当时王夫之才三十多岁。而现在年华已暮。桂王政权内的孙可望又专横跋扈,猜忌贤能,国事如此,怎不令人哀伤痛苦呢!两句将异常丰富的内容和感情蕴含在《灞陵回首》的送行歌声中,使人于反复吟诵之中感到无穷的意味。
        “花落风狂”以下四句又掉转笔触从追忆回到现实。四句说,现在又是风狂雨骤百花凋零的暮春季节,而自己年更老大,建功立业恢复国家的希望是愈加渺茫了。“花落风狂春不住”,表面上写暮春三月的衰败景色及春光的最后流逝,实际上暗喻桂王政权的风雨飘摇及最后灭亡。“啼鹃”,即杜鹃,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魂魄所化,啼声凄切。词人常借以抒写亡国之痛。如刘辰翁《兰陵王》:“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文天祥《酹江月》:“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王沂孙《高阳台》:“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这里说:“谁倩啼鹃诉”,也是借杜鹃的啼声来抒写亡国之后的悲凉心情。全词在啼鹃的哀怨声中收结,无限凄婉。无限悲凉。
        王夫之的诗词,大都记叙抗清经历,抒写亡国之痛,悲凉沉郁,哀痛感人。朱孝臧《彊村语业》评其词说:“苍梧恨,竹泪已平沉。万古湘灵闻乐地,云山韶濩入凄音,字字《楚骚》心。”这首《青玉案》通过“忆旧”,抒写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哀,充满着浓郁的悲凉色彩,正是一首“字字《楚骚》心”的优秀作品。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 留言 3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香江浪人傳送時間: 2008/6/18 上午 11:19
萬兄:很高興在角落遇見您!

回覆
推薦 (目前有 1 推薦)刪除    留言 4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8/6/18 下午 07:32

王夫之《青玉案》藝術特色

——詩詞劄記

桃花春水湘江渡,縱一艇,迢迢去。落日赬光搖遠浦,風中飛絮,雲邊歸雁,盡指天涯路。
故人知我年華暮,唱徹灞陵回首句。花落風狂春不住,如今更老,佳期愈杳,誰倩啼鵑訴。

        這是王夫之晚年作的一首詞。具體寫作時間已不可考,但從詞的結拍看,它可能作于康熙元年(1662)桂王政權滅亡之後。詞的內容是追憶一次與朋友的別離。
        “桃花春水湘江渡,縱一艇,迢迢去。起三句先寫離別的季節、地點及景物,暮春三月,正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春水上漲,在湘江的渡頭,作者駕著一葉輕舟,隨著迢迢的流水,向遠方駛去。這裏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送行,也沒有具體刻畫離別時的心情,但通過這桃花春水明麗景色的描寫,反襯出自己別離的難堪。江淹《別賦》說: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襯別離之悲。江淹是指送者,本篇是指行者,思致有別,但各盡其妙。王夫之曾主張以樂景寫哀以哀情寫樂,一倍增其哀樂(《薑齋詩話》)這裏正是一個例證。
        “落日赬光搖遠浦以下四句,寫作者舟中回望離別之處的情景。赬光,夕陽的餘輝。遠浦,友人送別之處。回首遠眺,那在夕陽餘照中的遠浦,在波光水影之中,自有一種令人神遠的意境;而那漸漸飛向遙遠天涯的風中柳絮和雲天歸雁,卻給人一種蒼茫邈遠前途漫漫的感覺。四句融敍事、寫景、抒情爲一體,亦賦亦比亦興。這空中的飛絮,雲際的大雁,和自己目前的境遇正複相類,也是自己淒暗渺茫心理狀態的生動反映。王夫之論詩,說寫景要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 薑齋詩話》),這幾句寫景,可以說正是作者眼中所見和心中所感的交會。
        “故人知我年華暮,唱徹灞陵回首句。換頭兩句寫與友離別時的情景。這裏既未寫握別時彼此間的互道珍重,也沒有寫依依惜別的深情,卻突出地描寫灞陵回首的送行歌聲,不但含意極爲豐富,而且使這場離別增添了黯然神傷的意味。灞陵回首,指王粲的《七哀詩》。其中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一首,描寫了漢獻帝和平三年(192)關中一帶人民遭受董卓部將李催等縱兵摧殘、流徙死亡的慘像,控訴了這些豺虎的罪行,反映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哀傷心情。本詞中灞陵回首則藉以反映清兵入關後人靈塗炭的悲慘現實,揭露清軍屠戮抗清人民的罪行,同時還包含著這樣一段史實:1645年南京被清兵攻陷,福王被殺,江南又出現幾個南明政權。活動在西南地區的桂王朱由榔政權,曾得到農民起義軍的支援。1647年,王夫之在衡山舉兵抗清,兵敗後,退居肇慶,任桂王政權行人司行人。時權那奸王化澄當國,陷害忠良,王夫之三次上疏彈劾,險遭謀害,經農民起義軍領袖高必正營救,始脫險辭歸湖南,當時王夫之才三十多歲。而現在年華已暮。桂王政權內的孫可望又專橫跋扈,猜忌賢能,國事如此,怎不令人哀傷痛苦呢!兩句將異常豐富的內容和感情蘊含在《灞陵回首》的送行歌聲中,使人於反復吟誦之中感到無窮的意味。
        “花落風狂以下四句又掉轉筆觸從追憶回到現實。四句說,現在又是風狂雨驟百花凋零的暮春季節,而自己年更老大,建功立業恢復國家的希望是愈加渺茫了。花落風狂春不住,表面上寫暮春三月的衰敗景色及春光的最後流逝,實際上暗喻桂王政權的風雨飄搖及最後滅亡。啼鵑,即杜鵑,相傳爲古代蜀帝杜宇魂魄所化,啼聲淒切。詞人常藉以抒寫亡國之痛。如劉辰翁《蘭陵王》:梁燕無主,杜鵑聲裏長門暮。文天祥《酹江月》: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王沂孫《高陽臺》: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這裏說:誰倩啼鵑訴,也是借杜鵑的啼聲來抒寫亡國之後的悲涼心情。全詞在啼鵑的哀怨聲中收結,無限淒婉。無限悲涼。
        王夫之的詩詞,大都記敍抗清經歷,抒寫亡國之痛,悲涼沈鬱,哀痛感人。朱孝臧《彊村語業》評其詞說:蒼梧恨,竹淚已平沈。萬古湘靈聞樂地,雲山韶濩入淒音,字字《楚騷》心。這首《青玉案》通過憶舊,抒寫了作者深沈的亡國之哀,充滿著濃郁的悲涼色彩,正是一首字字《楚騷》心的優秀作品。


回覆
推薦 刪除    留言 5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萬點落英傳送時間: 2008/6/18 下午 07:38
香江先生好!也很高興在角落与您見面!

回覆
推薦  留言 6 / 6 的問題討論 
寄件者: MSN 別名塔頂的天空傳送時間: 2008/6/20 上午 01:51
問候萬點落英  香江哥
謝謝好詩文解說分享
 
角落已經很小了
請不要再更小的角落唷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j1565&aid=259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