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2009/01/26 17:30:45瀏覽1209|回應0|推薦0
Reply
Recommend Delete    Message 1 of 3 in Discussion 
From: MSN Nickname萬點落英  (Original Message)Sent: 7/10/2004 7:01 PM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怀古题材大多笔调沉稳老辣,或影射当时政局, 或针贬时弊, 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起首两句气势磅礴,不仅交代了潼关的地理位置,且为全篇定下雄壮豪迈的基调。“聚”和“怒”写活了秦岭诸峰和黄河的雄伟气势,为下文怀古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三句由“山河表里”的典故转入怀古。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潼关一直是长安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然而纵然千秋帝业最终也都会化为尘土。“意踟蹰”、 “伤心”抒发了作者怀古时的感 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时化作历史的沧桑遗恨。结局两句是本篇的灵魂。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作者精辟入理地揭示了历史真相,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写景和怀古时蓄积的情感此时达到高潮。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为进入长安的门户。山河表里:潼关背倚秦岭山脉,面临黄河,故称“山河表里”。表里:内外。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迁都洛阳,称为东都,遂将故都长安称作西都。
踟蹰:犹豫徘徊。

4.鉴赏

3.注释

Recommend Delete    Message 2 of 3 in Discussion 
From: MSN Nickname萬點落英Sent: 7/12/2004 3:53 PM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Reply
Recommend Delete    Message 3 of 3 in Discussion 
From: MSN Nickname萬點落英Sent: 7/12/2004 3:57 PM

         1  .  作者簡介

  張養浩:元代詩人,散曲作家。字希孟,號雲柱,濟南(今山東省)人。曾任監察禦史、禮部尚書,爲人剛直,敢言時弊,後辭官歸隱。其詩歌、散曲對當時的社會黑暗有揭露。

  2.題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關懷古”是標題。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徵召任陝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3.注釋


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內,雄踞陝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衝,爲進入長安的門戶。山河表裏:潼關背倚秦嶺山脈,面臨黃河,故稱山河表裏。表裏:內外。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東漢遷都洛陽,稱爲東都,遂將故都長安稱作西都。
踟躕:猶豫徘徊。

      4.鑒賞
懷古題材大多筆調沈穩老辣,或影射當時政局, 或針貶時弊, 張養浩的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起首兩句氣勢磅礴,不僅交代了潼關的地理位置,且爲全篇定下雄壯豪邁的基調。寫活了秦嶺諸峰和黃河的雄偉氣勢,爲下文懷古做了情感上的鋪墊。第三句由山河表裏的典故轉入懷古。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潼關一直是長安的門戶,乃兵家必爭之地,然而縱然千秋帝業最終也都會化爲塵土。意踟躕傷心抒發了作者懷古時的感 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時化作歷史的滄桑遺恨。結局兩句是本篇的靈魂。無論王朝興衰如何更替,身受戰亂之苦的始終是老百姓。作者精闢入理地揭示了歷史真相,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寫景和懷古時蓄積的情感此時達到高潮。
本篇在寫法上層層深入,由寫景而懷古,再而議論,字裏行間充溢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凸現了懷古詩的特色,又別具一格。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j1565&aid=259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