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02 15:27:50瀏覽962|回應0|推薦12 | ||||
二版序 我相信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利的傾向,這種自利的傾向其實也是經濟學的基本思考,這可以從我兩個女兒身上得到印證。 我設定她們兩個每次買零食的「預算」是30元,為了對兩個只有8歲和6歲的小女生解釋什麼是預算,必須用她們可以接受的語言解釋,也就是說必須白話到「童言童語」的程度,大抵上她們才能夠聽得懂,她們這位經濟學老爸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膏藥?經我想過幾回後,嘗試著和她們這麼說: 所謂的預算,就是妳們可以買糖果或者是餅乾的錢,但是,你們買的東西的價格必須小於,或者是等於這筆錢,絕對不能超過,也無法超過。再來,妳們買的東西可以是一樣,或者是好幾樣,這些加起來的錢,也一樣不能超過30元的預算。 妳們花用預算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幾種: 第一, 買一樣東西,全部花掉30元。 第二, 買多樣東西,全部花掉30元。 第三, 買不到30元,剩下的錢存起來。 第四, 30元全部存起來。 在小女生的心中,想要她們把預算存起來的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正因為30元在她們手中,馬上就可以享受到買零食的快樂,這種快樂,我相信是一種幸福。 事後,老大選的是第三種方案,她的想法是30元可以買多種零食組合,然後剩下的當零用錢,下次可以買較貴的零食,老大了行為其實表現的就是經濟學講的邊際消費傾向和邊際儲蓄傾向及跨期消費。至於,老二的行為表現的就是極大效用與滿足,一次花完30元,只選一樣零食,邊際對她而言完全發揮不了效用。 另外,我也在老大身上看到一些有趣的經濟決策。 有一回,她們小學舉辦跳蚤市場,低年級的學生只能負責消費,我給她的預算是50元,這時候已經不用再和她提什麼是預算了。回家之後她向我報告戰果,我覺得她的戰果價值應該超過50元才對,她說這是經過殺價之後的結果,有一樣對方出價25元,她議價到10元成交,讓她有物超所值的感覺。當然,我不用和她講對應某個數量,在需求上線上的一點為心目中願意且付得起的最高價格,和成交價之間的價差代表「消費者剩餘」,但是,我相信老大議價之後的滿足,某大部分應該來自於消費者剩餘。 我相信天生的自利行為就是經濟行為,但是自從經濟學被鎖在大學裡後,只能呈現在黑板前,經濟學總是失去那點親民的味道。六年前寫的《巷子口經濟學》其實期望打破經濟學刻板的印象,能夠把經濟思維重新拉回到生活周遭裡。何其有幸地,第一版的成績是九刷,還遠征到韓國授權為韓文版,也到了大陸翻譯成簡體版,這讓我更深切相信,經濟學也該庶民、親民一點。 二版的《巷子口經濟學》稍微進行了增修,刪掉幾篇已經沒了時效的文章,但針對書中幾篇文章進行了後續的追蹤,感覺有點事前預言,事後驗證的感覺。 在「愛情是不是一場交易?」這篇文章中,很多讀者反應很兩極,但事實上愛情真的是一種交易,事實上也可以驗證。我在後續追加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Pierre-Andre Chiappori所創造的一條數學公式,男性和女性都喜歡身材高瘦和有錢的伴侶,而不喜貧窮和肥胖,但是,在身價豐厚和肥胖之間,其實是可以補償的,他認為,男人可以用金錢進行補償,而女人可以用學歷來彌補。所以,愛情可以和脂肪交易,可不是嗎? 「情人節的玫瑰花」這篇文章,針對送禮的經濟效用問題,我整理了Joel Waldfogel和Dan Ariely的說法,這兩者各有其支持的理由,這也說明經濟學所支持的答案,永遠不只一個。 「一杯咖啡的價格」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剛好在2011年臺灣發生了連鎖超商咖啡聯合漲價的新聞,但消費者聯合抵制的效果竟然有限,且超商的業績似乎不受影響。我分析的理由是,正因為消費者使用儲值卡消費,消費者僅會在儲值的時候才會感受到付費效果,而在儲值後每次消費的感受類似免費的效果,所產生的知覺扭曲。這種知覺扭曲換得的是忠誠消費,這種忠誠消費的背後產生的原因就是消費者被「套牢」與「內鎖」,交換儲值消費後微薄的紅利點數罷了。 「上廁所你願意付費錢嗎?」則是一篇最有話題性的文章,第一版時說臺灣即將立法通過公共廁所男女廁位的比例,事後也確實立法通過。第二版花了較大的篇幅分析各國男女廁位比例的法令,以及公廁是否應該收費的問題,儼然廁所經濟學真是大哉問。而在二版付印前,立法委員又提議公共廁所蹲式與座式馬桶的比例也應該立法規定。看來,廁所經濟學不只經濟學家關心,政治人物關心的廁所政治學程度甚至還過經濟學家。 「觀光的危機」這一篇其實是則新聞事件,事後,也的確驗證第一版的預言,說明國道6號通車後,日月潭和清境農場的危機已經浮現,但問題在於,即使現在已知結果,也無法「何必當初」了!。 二版付印在即,臨時再改寫兩篇文章。 五月中,去了一趟楓樹社區,理事長江鳳英老師抱怨說誠實商店恐被媒體誤導,以為虧損連連,而且大家只願意當個觀光客,卻不消費了。「誠實消費值多少錢?」談到的誠實商店,在媒體與政治人物蜂擁而至後,儼然已經變成一個觀光點,誠實商店所要訴諸的社區參與和公民實踐的精神,反而因為媒體著重在報導盈虧之後,誤導了大家思維的方向。其實,誠實商店所販售的不僅僅是「商品」而已,而是在透過消費的過程中,體驗「誠實付費」這項公民參與的經驗。很多人以為按照標價,誠實的付費即是誠實消費,但卻沒有去思考一件事,就是誠實商店所提供誠實消費的這個經驗,到底價值多少?而又願意為這個難得的經驗,付出多少錢? 另外, 《巷子口經濟學》進入二版,第一版感謝各方讀者的支持與批評指教,讀者的反應大多是正面,也感謝臺北市中山女中公民科教師以及諸多大學通識課程教授大力的支持本書,書中的內容雖然離學院派經濟學有點距離,但我仍相信,這是經濟學的另一種面貌。也有讀者反應說,內容太過於初淺,看不出深度,其實,這本來就不是一本教科書,只是在引導讀者的經濟思維,所以毋需用教科書的框架來限制讀者的思維方向。我也看過讀者寫的讀後感言說這本書是「胡說八道」,顛覆了學院經濟學,但我細看了他的留言之後,我只能感嘆大學生空讀了、死背了這麼多的理論,連最基本的思辨能力都缺乏了。 有學界教授反應說,何時才會出現一本《巷子口經濟學》(總體經濟版)?這又是另一項挑戰了。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