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27 15:00:04瀏覽1194|回應1|推薦23 | ||||
引用文章漲價的破窗效應 文/怡克納米斯(Mr.Economics) 工商時報在4/27的一篇社論「社論-處理通膨不是找代罪羔羊就夠了」讓我思索了一下,這一波的物價波動,究竟是「什麼」惹的禍?是汽油不再凍漲?還是下個月要漲價,而現在還沒漲價的電費呢? 社論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比方: 一個坊間流傳的笑話:有個92歲的老翁娶了個29歲的新娘,三個月後,老翁很興奮地闖進家庭醫師的診間,告訴醫師:「我太太懷孕了!您覺得如何?」 醫師想了一下,告訴他:「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非洲旅遊時發生的故事。當時我一路觀賞美景,不小心脫離了隊伍,等我回神一看,正前方有一頭猛虎撲了過來,情急之下,拿著手上僅有的一隻柺杖當作槍對準老虎,大叫:『碰!』,結果老虎就被打死了…」 故事還沒說完,老翁立刻插嘴回應:「這怎麼可能?一定是別人幹的!」 醫師回答:「嗯,我也這麼覺得…」。 好吧,社論作者意思是說,大家把通膨的兇手歸因為「電價」,但實際是冤枉了台電公司,台電只是代罪羔羊而已罷了,而真正的兇手,應該是「價格機能」才對。 真的是價格機能嗎?這又讓我好生疑惑。 假定一個市場在政府不加干預,市場價格資訊充分,效率良好,完全任由供給和需求雙方來決定均衡價格,在供給不變的情況下,需求的增減,決定均衡價格的增減與需求數量的增減,這是同向變動。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供給的增減,決定均衡價格的減增,但需求數量的增減。但是,供給與需求雙雙變動,結果就複雜了,另外也牽涉到價格彈性的問題。 到底均衡價格與數量的變動如何,在動態的環境之下,誰都沒辦法說得準,或者應該說是,哪個環節的短期均衡? 這又讓我想到我在「搞笑經濟學」中提到的一個笑話: 有人告訴一位數學家,一位理論經濟學家和一位計量經濟學家說,有間沒有任何燈光的密閉房間裡有隻黑貓,看他們誰能抓得到。 其實,這個房間裡根本沒有黑貓。 數學家先進去,拼命找那隻並不存在的貓,結果發瘋了,只好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理論經濟學家進去後折騰了一番,還是沒找到貓,出來後還得意洋洋的說,他可以搞一個數學模型,然後很精確地描述他在房間裡的運動軌跡。 最後,換計量經濟學進去這間房間。 計量經濟學家躡手躡腳地走進房間裡,然後花了一個多鐘頭找尋那隻並不存在的黑貓,卻只聽他在屋子裡大叫。 「哎喲,我的脖子被貓抓了一下!」 經濟學家很容易就會受限於他的專業,在假定的環境裡提出很虛無的見解,所以,這波物價上漲的問題,究竟是誰是羔羊?或者說根本只是一隻不存在的「黑貓」? 這意思剛好相反,經濟學家認為物價上漲,台電是羔羊,價格機能才是兇手。但退一步說,上面這個假設是在黑屋裡,那麼屋子裡,根本沒有經濟學家講的這隻黑貓? 說兇手是價格機能,大學生都提的出來,根本毋需立論一番來說明,卻幾乎無視廠商趁機哄抬物價的動機與事實,這實在與現實脫離太遠。 不要用「黑板經濟學」來解釋現實社會,這是教我經濟學的老師千萬叮嚀的,也就是說「黑板經濟學」根本就是那隻不存在的黑貓,然後經濟學家對著這隻黑貓點頭如搗蒜? 這又算那一門子的經濟事實? 但我也不是說,廠商「一定」會哄抬物價。 物價開始上漲的時候,消費者本來就會有「預期心裡」,短期內一定會囤積,多買一些,那麼,需求是提高了,均衡價格有機會(有機會不代表「一定」)提高了,但當物價真的漲了,消費者的預期真準了,消費者的預期心裡還會一直推升物價嗎? 有可能是新的均衡,有可能短暫均衡後繼續推升?誰知道呢? 教我經濟學的老師還要提醒我一件事,就是「答案根本不只一個」,也就是說經濟學家所提出的見解,根本就不是「標準答案」,甚至,他還大有機會誤導我們。 我曾經為文說過,這一次的物價上漲問題,根本是「破窗效應」,也就是說政府油電上漲打破過去扭曲的價格這扇窗,但破窗之後就要有心裡準備,正因為隨時會有人朝這扇破窗丟石頭(事實證明政府根本就沒心理準備),如果這種「投石問路」的漲價都沒事,難保會有更多人去破窗,大家一起承受的問題,反而因為參與者過多而被稀釋掉「罪惡」。 要瞭解物價為何上漲?是人為?還是價格機能?其實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去驗證,去查證,空憑一句「價格機能」就說罷,經濟系大一程度的學生都說得上來了!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