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27 11:24:39瀏覽1199|回應2|推薦17 | ||||
文/怡克納米斯(Mr.Economics) 引用新聞:「找出師大商圈「四贏」的藍海」 師大商圈的現況,本是交易成本的問題,也就是說居民與業者,到底誰擁有師大商圈這個空間的財產權。居民要安靜的生活,業者要有人潮與收入,看來彼此的認知相差甚遠。也就是說,師大商圈這個場域的生活空間財產權,居民主張應該是他們的,因此,從理論上看,業者可以付費補貼給居民,取得經營權力,或者是居民付錢給業者,請他們盡量降低影響程度。 但經濟理論是一套,事實與現況又是一套。經濟學向來用價格與金錢來解決一切,但居民是要取得共識的問題,交易成本可能也很高。現有的狀況恐怕沒有均衡解,也就是說居民希望商圈消失,換得寧靜的居住品質,對居民好,但對業者不利,對學生不方便,對台北市政府沒差,除非完全停業或搬遷至其他縣市少了稅收的收入。因此,現有的問題看來並無法在每個利害關係者身上,取得均衡。 於是乎,台北市政府說要拆,居民要商店離開。 但更深層思考,數年來,經濟部商業司和內政部不曉得「委外」了多少所謂「商店街」和「商圈」的規劃與經營,但平心而論,外來的經營者加上外來的規劃團隊,能夠經營出多少「在地經營」的特色?以及活化多少所謂的「在地經濟」?發展出多少所謂的「在地產業」呢?(思維擴大一點,文建會的社區規劃同樣如此。) 怎不見官方和地方政府站出來檢討,花了多少人民的血汗錢,造就出多少蚊子商圈和蚊子商店街呢? 這個問題透露出一個事實,很多所謂的「偽專業者」進行所謂的「偽規劃」,反正規劃案結束後,規劃經費已經入袋為安,商圈能否持續經營,已非結案驗收的指標。居民也許鄉愿,也許缺乏規劃的參與,到頭來成就的事實並非想像的如此,只好用力推翻。政府單位其實是幫兇,根本不懂沒有在地參與的規劃,根本是瞎搞的規劃案,付了大筆規劃費,只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監察院是不是要介入好好調查一下,臺灣十幾年來所謂的商圈規劃,到底成就了多少?還是養了無數的蚊子,浪費民脂民膏呢?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