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06 23:45:22瀏覽1093|回應1|推薦16 | ||||
文/怡克納米斯(Mr.Economics) 數位時代一篇文章「投資人看過來:如何用Google預測經濟數據?」提到美國紐約聯邦儲備局最近利用Google Insight(搜尋透視)服務,來預測經濟數據,竟然發現某些搜尋字眼居然和房屋數據、美元/人民幣匯率及德國失業率有高度相關性。 突然之間,我以想測一下臺灣下週的總統大選結果會如何,我真不知道這樣的趨勢和最後的結果差異?但搜尋的熱度和當選與否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必然關係,真的很難定論。(嘗試一下鍵入「馬英九」和「蔡英文」) 撇開政治議題不談,我也想看看臺灣人對於特殊議題的熱度可以存在多久?我找了一組關鍵字「賽德克巴萊」和「霧社事件」,具有絕對的相關性。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部影片,但我也好奇大家現在對這部電影的印象還剩下多少?或者,持續關注的熱度是多少? 以下就是結果: 看到趨勢了嗎?從去年10月起,搜尋的熱度就急速下降,到去年年底以後的搜尋熱度幾乎是冷卻的,而相關字「霧社事件」也是成正比。 這證明,賽德克巴萊這部影片,是商業流行片嗎?然因為這部片的發行,想要搭便車的商業活動,是否曾重視過這種短暫的商業熱度? 同樣的現象過去也發生在「海角七號」,流行文化的生命週期就是這麼短暫!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