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0/07 21:08:22瀏覽1928|回應2|推薦13 | |
文/怡克納米斯 回顧一下馬總統的談話,聯合報有以下這則報導: 馬英九總統今晚與黨籍立委餐敘,並對近來時事議題交換意見。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提到,民眾對經濟復甦感受不深,馬總統回應說,他去地方巡視時,也有不少民眾向他反映這件事,不過從日前百貨公司人潮爆滿,可以看出「經濟確實有轉好」的跡象;馬總統希望外界給執政團隊多些時間,一定會讓台灣經濟「有感復甦」。(時間為2010年10月百貨公司週年慶) 但我認為馬總統的那次談話有兩個重點,一個是馬總統認為週年慶現象是「經濟好轉」,另外一個重點是要讓經濟「有感復甦」。 馬總統發表談話的兩年後,事實上臺灣的經濟的確沒有好轉,亦沒有所謂的「有感復甦」。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指數是景氣對策信號的「平行指標」之一,平行指標代表當期的經濟狀況,但百貨公司的營業額並非平均,變異很大,現在以為好轉,還得看其它的領先指標。舉例來說,2012年8月的指標是109.32,為近四個月最差,2011年的十月又比2010年差,但2010年10月的指標值卻一路好到隔年一月,還是歷史高點。 所以,當年馬總統認為百貨公司週年慶是經濟的有感復甦,其實也沒講錯,但這個「有感」是瞬間值,「有感」這隻春燕一下子就飛走了。 這幾年我沒有參加百貨公司的週年慶活動,事實上以往也很少參加。對我而言,百貨公司販賣的商品對我沒有什麼吸引力,像我這等小老百姓,靠上班、教書和寫書為生,實在沒有多餘的財力去消費百貨公司這等高價商品,充其量看看襯衫和西褲有無打折而已。但後來發現其實有很多質優但不是名牌的襯衫和西褲也挺符合我的要求,於是乎,百貨公司專櫃的商品,根本沒吸引力了。至於,個人的選擇變化,涉及到一些所得效果與替代效果,太麻煩了,索性不提,但還是要來談談週年慶的經濟現象。 我相信,百貨公司的營業額消長,和台灣的經濟成長或者是景氣,一定有正相關性,但消費的情況有時候有滯後性的問題,正因為手上沒錢的話,除非借錢融資才能創造消費;有時候是領先性,可能預期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費,因此,看總體的消費效果的解釋可能不足,有可需要檢視消費者個體的行為。 女性同胞一直是GDP中貢獻消費的主力族群,在2010年的母親節前,台灣的某百貨就表示說,第一波的母親檔期(僅僅是第一波而言,代表還有第二波、第三波……)業績比起2009年成長三成多,遠遠超出一成五的安全目標,尤其以珠寶、黃金、女鞋、內衣的飾品區買氣最強勁,而且,這些產品業績都較2009年同期成長四成,至於化妝品的年增率也有三成,最後,連家電區產品的業績年增率也達15%。(時隔兩年後的七夕情人節,2012年的百貨業績卻是相對慘澹經營,某指標百貨業者統計,2012年前7月全臺業績較去年同期年減1.7%。這家百貨公司的業者認為,這波景氣形成的市場衰退,與2008年金融海嘯時不同,這次是緩步的滑落,且以服裝業受傷最重,衰退幅度達一成。)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所發佈的「101年8月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統計」新聞稿指出,綜合商品零售業較上年同月增加7.0%,各細業均呈正成長。百貨公司8月營業額為新台幣191億元,月增率-11.3%,年增率1%;累計1到8月的營業額為新台幣1,704億元,年增率為5.0%,佔綜合商品零售業的營業額為25.3%。
也就是說以單月來看,101年8月百貨公司的業績的確是負成長,但以年度而言仍成長5%,應該還不到慘兮兮的境地。看來,所謂的業績變差,應該是預估值與實際表現的落差所致。 從上圖可以得知,2011年10月馬總統看到百貨公司週年慶活動,認為景氣變好了,其實也沒錯,但柱狀圖告訴我們,其實在週年慶活動完後,整體百貨業的營業額卻像溜滑梯一樣一路下滑,也難怪百貨業這麼期待2012年10月的週年慶,希望能夠一轉頹勢,業績再度狂飆了。 已出版書籍:
怡克納米斯信箱:e-mail to me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