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08 09:28:01瀏覽784|回應4|推薦25 | |
文/怡克納米斯 2006.01.08 引用文章中年男子的轉機 小史一篇「中年男人的轉機」,這讓我心有戚戚焉。小史和我年紀相仿,甫進40人生大關,他和我之前不只是事業上的戰友,還有同事之宜。 四十歲的男人照理講,應該是孔子所說的「四十而不惑」,不過以社會科學的眼光來檢視孔子這段話,立論的基礎在於「三十而立」,至少要先「立」才能「不惑」,在時空背景轉換幾千年後,而立之年與不惑之年,恐怕還要大大延期,畢竟,在現在這種經濟環境之下,能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想必會有點天真與浪漫。 每天都有讀報的習慣,不過今天聯合報社論一篇「消失中的中產階級和新世代願景」,則讓我覺得今天的氣溫頓時下降到冰點以下。一開始的這段話是引述大前研一的一句話:「研究國際趨勢的學者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的概念,台灣也跟進討論「中產階級消失中」的現象。但與其說是中產階級向貧、富兩端擴散,恐怕台灣社會更普遍的感受是:窮人變多了。」 所謂的M型,其實就是統計上的分配一樣,X軸是收入,Y軸是人數,因此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被列入貧窮或者是富有的分類上,中所謂的中產階級(小康)的人數卻是谷底,這不是說部分中產階級的人移往富有階級,不然就是淪落到貧窮階級。 怎麼會這樣?我相信應該是中產階級淪落到貧窮階級,這和中產階級的不安有關。 這篇社論提到: 「台灣的窮人變多了,此一現象有客觀的統計數字作為佐證。根據內政部的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國內的低收入戶戶數與人數雙雙創下新高紀錄;低收入戶人數將近二十一萬兩千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個百分點;這在過去六年以來始終呈現增加的趨勢,每年平均新增一萬三千八百餘人淪為低收入戶的一員。 這些數字是官方正式統計資料;而在現實生活中,從中產階級向貧窮線方向墜落、尚未被列入低收入戶的數字恐怕更加驚人。很多過去以中產階級自居的民眾,如今就算仍然衣履整齊地坐在辦公室,卻可能另有切身感受:為什麼我變窮了?最近國內一兼差外包網站公布的「上班族貧窮痛苦指數大調查」顯示,有七成五上班族自認「貧窮」。另一人力銀行的調查也發現,四成上班族都有負債。白領階級的景況尚且如此,則藍領勞工大眾乃至失業族群的處境,恐怕更加艱難了。」 正值四十而不惑的應該就是中產階級,過去可以養活一家人,小有儲蓄,生活品質還可以過的去,不過呢,過去這幾年以來,中產階級的儲蓄日益降低,這不外乎是經濟收入來源困窘,加上日常花費開銷愈來愈高所致。 根據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一個國家之所以富有在於這個國家的勞動生產力,可是,四十世代的這群人,也就是本應是中產階級的這群人,應該是生產力最旺盛的時候,但是呢?這個國家把這群人搞成貧窮階級,那這個國家會富有嗎? 四十而不惑的中產階級,現在卻是四十而迷惑...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