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12 11:53:34瀏覽1164|回應0|推薦1 | |
失序的交通票證 ■ 鍾文榮 ETC從準備上路以來就爭議不斷,姑且不論ETC的車上機等設備是否太貴,從公共資源的角度來看ETC,很明顯的就是「橘越淮為枳」。一項沒有通盤考量的機制,即使在其他國家施行的多麼完善,畢竟也只是他山之石,只能遠觀之。 從ETC的廣告來看,似乎ETC的絕對好處在於通過收費站的速度比較快,這是一個相當弔詭的形容,其實過路人還是會考量萬一通過速度太快沒扣到通行費,事後可能還要補繳或者吃上罰單,最後還是會放慢速度,均衡來看速度並不會快多少。 ETC的推動,絕對不是通過收費站的速度增加的效果,而是普遍的成本有沒有下降,或者是公路資源有沒有運用的更佳、更有效益。使用高速公路本質上就是使用者付費,不管是傳統人工收費還是ETC,費率應該都是無差異的,ETC的費率降價以求,以拓展使用率更是非但一種價格歧視,更是一種惡質化的變相補貼。 從ETC推動時的亂象可以延伸思考,台灣地區的交通票證機制與系統會不會搞得人怨沸騰?從交通部推動的「一卡通用、多卡相容」的政策觀之,理論上應該各個票證系統應該可以互通,或者說是整合。但是實際的問題是各個運輸業者配合地方政府所推動的交通票證系統,建置廠商本來就不相同,且建置的系統更是無法相容,導致最後民眾須持有不同的交通票證才能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將大幅降低民眾的使用意願。 舉例來說,台北市發行的悠遊卡僅適用於捷運與公車,頂多適用於公有停車場,進不了便利商店,也無法當作一般電子貨幣使用。未來高鐵也發卡,高速公路電子收費(ETC)現在也發一張卡,加上各地客運各再發一張卡,北中南部捷運又各再發一張卡,多卡無法整合,恐怕智慧型運輸系統(ITS)在智慧卡的攪局之下,恐怕不是像香港的八達通,而是八不通了! 當貨幣從傳統錢包跳脫出來變成智慧卡之後,台灣的智慧卡偏偏最愛與交通結合,偏重的是台灣的民生環境裡無法捨掉交通這個重要環節。不過問題也偏偏產生於此,未來的交通票證一發行,台灣的智慧卡現象恐怕會變成「一卡行不通,多卡行不得」的詭異現象。 有道是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電子化可以帶來便利,但也帶來新的管理問題。如交通票證都是儲值卡發行,但偏偏只是特定用途的運輸交通的儲值票證,不屬銀行法管轄,也就不提列準備,所以管交通的單位不管卡片,管卡片的單位不管交通,最後就是交通票證是無法可管,既然無法可管,要業者遵循某些規劃好的機制或者是辦法,當然是緣木求魚。若從使用者方面看來,多種儲值卡的存在,本來就具有相當的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使用者意願降低或者是變相的剝削,只會讓更多人望而卻步。 從資訊系統來看,要將各個交通票證系統整合難度不高,不外乎是票卡格式統一,或者要業者改以複合式驗票機,最後將交易訊息標準化並進行清算,就能達到「一卡通用、多卡相容」的系統目的。 不過,問題在於系統的交易可以輕易將交易成本最低化,但是,機制與政策畢竟事在人為,票證系統由於都是預先儲值制,牽涉到龐大的預收資金收益,以及延伸的經濟效益,這些穩定支持的現金流量方是各方欲參與的業者覬覦的所在。現今觀之,交通部的一卡通看法是在各地票證系統好似藩鎮割據之後,要各方系統杯酒釋兵權欲以一統江湖,恐怕相當不易達成。 儲值卡本是好事,賦予電子貨幣的功能亦是美事,不過和交通扯上一塊,恐怕不如預期。儲值卡的發行本是讓經營業者坐享無資金成本的好處,要是經營業者都是這麼想,這個故事就可能成真,不管是採取任何一種交通工具,未來任兩個城市的交通票證智慧卡化後,就是口袋裡至少要有兩張的儲值卡。 這個惡夢還不僅於此,當我們手頭上的信用卡逐漸剪卡之後,終將發現這些未來即將發行的運輸交通儲值卡,即將又將綁著信用卡、金融卡發行,卡多為患,卡不完理還亂的失序現象,恐怕還值得業管政府單位多所深思才是! 【2006/03/12 經濟日報】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