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8/13 21:15:29瀏覽1648|回應6|推薦84 | |
*美術館展間的長椅上坐著。
長椅和我之間,我和畫作之間。
慢慢往固定方向移動的人,
人的眼睛和作品之間。
眼睛和心之間。
那個留在作品裡的時空。
留在畫布上的顏料。
畫家現在活在哪裡呢?
*小時候曾經被一個想法困擾著──
為什麼我只能知道我呢?
為什麼不能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呢?
為什麼一定要透過別人講才能多知道一點點呢?
我和我以外的一公尺。
一公尺以外的再一公尺,
我能知道的「現在」,最多只有那麼遠。
這個世界為什麼我只能知道我呢。
別人也想當我嗎?
世界可以交換嗎?
*如果英國的天氣不是那麼糟,
那英國人的個性會不會就不一樣了呢?
如果英國人的個性不一樣,那講出來的笑話就不一樣了,
所有視覺的不是視覺的都會不一樣了。
如果不一樣了,那我們還會想來嗎?倫敦還吸引人嗎?
*中午海德公園裡好熱鬧,
太陽才露一點點光,
大家就都搶著曬太陽。
蝦子躺,螃蟹躺,人躺得東一隻西一隻,
陽光應該很高興大家這麼捧場吧。摘自P241
#記得在花樣年華時期與堂妹走得近,
常相約在家巷口外談天說地。
有一回我便說了與作者一樣的疑問,
「為什麼我只是我?」
「為什麼我不是妳?」
當時的堂妹一定覺得我很無厘頭,
而當時的我也覺得我問了很駝的問題。
看了書中作者寫的這段,
讓我覺得我當時的提問於現在被同理了,
我不是那唯一思想很奇怪的人。
或許思想根本不奇怪,怪是怪在當時的我不會提問。
我就是我,無從選擇的存在,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天生與俱的個性雖然已經定了型,
然,後天習性養成,是藉著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互動互相學習而來,
在生活中讀書、讀人、讀畫、讀音樂、讀生活仰或讀一座城市,
無一不是互相對話而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的。
自我的成長彌補先天的不足,
互相的學習得以跳脫出傳統的束縛,
透過對話擴大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視線定睛在方圓,視野卻無限寬無限遠。
註記: 2016/1/23讀完《靠窗的位子,光線剛好》李瑾倫著
良言語錄:
*對於未知,我不先顯露害怕。
*對於選擇,我曾經忐忑不安。
*當下,永遠獨一無二。
*我學到了成功人生並不等同於完美人生。
*完美人生有時比不上有意思的人生。
~~~~~~ 摘自《靠窗的位子,光線剛好》書末
****************寫於2016/1/24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