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如何處於逆境?
2009/01/09 01:14:15瀏覽697|回應1|推薦13

這是Rev. Neil Houston在麻州普賢講堂演講

Working with Adversity」,言簡義明,茲提出幾點與大家分享:

一、發心的重要

  先思考動機,因為動機對自己日後的方向有決定性的影響。最純正的動機是發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我們才能克服內心的無明及種種負面想法,進而培養出正面的品格。現在修行,不只是為了今生,或為自己而努力,而是以生生世世利益他人的想法來修行。這種動機建立在慈悲與智慧上,這樣才會讓我們真正行菩薩道,並報答眾生給我們的恩惠。

  我們在累世尋求快樂的過程中,都是只想到「我」的存在和「我」的痛苦。基本上,我們並不明白甚麼是真正的快樂及快樂的起因,只是一昧的在「我,我、我」上面打轉。如果我們能夠真誠發自內心地,為他人的痛苦及需要著想,同時就會在自己的內心生出長久追尋慈悲、愛心及智慧,這才是真正快樂的源頭。

二、為甚麼會經歷痛苦及逆境?

  無明是心處在一種無知、混亂、受善惡行為所控制。因為我們的心長期處在無明的狀態中,才會不斷的經歷問題、感到痛苦。這些外在的問題永遠都存在著,但是如果我們能改變自己的心念,把問題當做是一種境遇,就不會讓自己的心造成負面的影響,也就不會有痛苦的感受。甚至當心態改變時,所有的逆境及問題,就可以改變、可以克服了。

  世親菩薩在《入菩薩行》一書中說了一個比喻:地球表面充滿了各種尖石、碎玻璃。如果我們想繞地球走一圈,而不使腳受傷,我們是不可能找到那麼多皮革來覆蓋整個地球。但是我們只需要一點點的皮革蓋住自己的腳底,便可以走遍天下了。

  所有的修行人,都是以轉念入手而達到解脫的目的。而凡夫的心因為無知、混亂,所以懼怕,討厭問題。

三、面對逆境時的三個轉念步驟:

a.發自內心的接受問題及痛苦,接受自然界的因果律。

b.不只是接受,還要像大修行人一樣,看到問題及痛苦可以帶給我們益處。反觀凡夫只看到問題的所有壞處。

c.不只看到問題,還要深信問題,體認痛苦必能給我們種種益處,進而打開胸懷去尋找及歡迎問題。

聖人也是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不管面臨多大的問題,聖人永不放棄他們的最終目標。而我們為甚麼還處於無明之中?我們在累世中也接觸過佛法及修行卻沒有完成,這一定是我們面臨困難時,沒有盡力去克服。

四、接受痛苦的方法

a.深信因果、業力──

  所有的果痛苦的經歷都是有因的,而這些因都與我們相關連。「業由心造」在生生世世輪迴中,因為有瞋恨、驕傲、嫉妒等種種心念,而使我們造了惡業。在今世中,當因緣具足時,這些惡業就呈現了果,這個果就是痛苦。

  這並不是說,經歷痛苦就是因為自己犯罪而受到懲罰;而是說,自己在過去,因心裡無知、混亂而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種了因,所以不論早晚,它的果必然會來,這是一種自然界的定律。我們越深思業力及因果關係,就越有清晰深層的體認,及接受生命中種種的痛苦與逆境。這樣受痛苦才有意義,因為我們知道痛苦不是隨便發生的,是起於自心的無明。我們可看清自己不是天生邪惡的,也不是無辜的受害者。我們是具有佛性,可以改造的人。

佛陀教導我們要以一顆平靜、清明、智慧的心來面對逆境。面對逆境時能處之態然,首先就得了解因果的定律。

b.常觀無常──

不論是順逆境,好的壞的,都是無常。但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這必須透過反覆思維,深觀才能成為堅定的信念。放下執著,隨時保持一顆平靜的心來待人、待境。因為執著越多,痛苦就越深。

c.培養耐心、容忍心──

沒有耐心、容忍心的反應就是生氣,起瞋恨心。人會生氣是因為別人侵犯了自己定義中的快樂,所以用生氣來保障自己的快樂。但是生氣的結果只有壞處。不但影響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以佛法來講,每一個瞋念都會在心中種下一個負面的陰影,如果不加以淨化,就會成為日後的苦因。五分鐘的發怒可能造成終身的痛苦。

耐心、容忍心要靠時間,不斷的努力才能慢慢培養出來的。它們是行菩提道的重要功課。而瞋恨心則是菩提心的最大敵人。

五、看清痛苦可以帶給我們益處的方法:

a.痛苦是一種惡業成熟的展現,面對痛苦時我們應慶幸今生有能力承擔它,消解它。從百分之百的排斥,慢慢減到真正的接受它。

b.提醒自己不要再造惡業,因為不願再種下痛苦的因。

c.提醒自己要趕快訓練心,使它更有勇氣、耐心,如此當面對痛苦來臨時,感受就不會太強烈。

d.幫助自己培養耐心。只有逆境、痛苦、面對敵人才可以給我們機會培養耐心。

e.摧毀驕傲與我慢心。例如生病的時候,我們必須依靠他人的照顧,容我領受別人的愛心、耐心。驕傲的人是不可能慈悲的,而慈悲心是自己與眾生快樂的真正鎖鑰。

轉念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的,尤其是好的改變需要時間不斷地努力才能達成。而心的本質卻是不斷地在變,我們不斷地認知不同的事物。當我們的心徹底改變之後,不僅只利益自我及家人,同時也利益了所有的眾生。

我們要永遠記住,我們可以皈依三寶,體悟業力,我們有不可限量的潛力尚未開發。如果一隻螞蟻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為甚麼我不能?為甚麼要恐懼、絕望呢?

~原載於美佛慧訊第五十七期,歡迎延伸閱讀~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1998/nl57_bad_time.html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uswj&aid=2549052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修平靜
2009/01/09 11:47

人,確實常因末那識過度作用,造成牢不可破的「我」而繼續造業

在「踏上心靈幽徑」這本書

發現一段平靜禱詞:

「願我擁有平靜,接納我不能改變的事;擁有勇氣,改變我能改變的事,擁有智慧,能知道兩者的差別。」

「願我以平等心和平衡心看見所有本質都是升起又消逝,願我開放、平衡、平靜」

分享之

傅麗卿(bauswj) 於 2009-01-09 12:54 回覆:

感謝指教,祝福您有一個美好平安的2009 驛涵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