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09 16:48:32瀏覽432|回應0|推薦0 | |
蔣介石何以不承認方先覺投敵:延安欲借此抬價 蔣所採取的此一否定之否定的行動,是繼下令發表方之最後一電、下令反駁日軍廣播之後,必然的後續跟進行動。任職之令實際上是蔣對方先覺一案的第二次裁決。 方先覺歸來之際,一號作戰已經結束,史迪威問題也早已解決,所以對方大肆歡迎並再任軍職,主要是因為前面那些種種扯牽,現在,蔣必須為該案做一個圓滿的了結。然而,當該案似乎進入尾聲之際,一個新的麻煩不期而至,造成蔣的了卻之意欲罷不能,此即中共的介入。 衡陽之役所以對國共關係的調整產生轉折作用,是因為它所引出的戰略態勢的演變,因此中共最初並不側重于追究方先覺個人的投敵問題。不料方於 12 月 11 日 返渝之際,恰逢國共談判陷入新的一輪僵局,由於蔣拒絕毛澤東與赫爾利在延安簽署的關於聯合政府的協議,周恩來中斷談判於 12 月 7 日 返回延安。方先覺恰於此時歸來,這就為國共政爭提供了一個話題。 12 月 25 日 ,延安《解放日報》發表關於方先覺投敵問題的長篇專題報道,引證日軍發表的方先覺多篇降敵談話,將方投敵問題坐實之後,文章調轉筆鋒指出: “ 此等叛國逆賊,居然在重慶大受歡迎,被譽為 ‘ 中國軍人之模範 ’ ,蔣介石對他們則 ‘ 慰勉有嘉 ’” 。把叛國逆賊與蔣聯繫起來,對方的批判落在蔣的身上,這樣,方先覺一案又由重慶與日軍的 “ 口角 ” 演變為國共 “ 口角 ” 。 批方而攻蔣,其結果是蔣與方進一步捆在一起,蔣已沒有任何回旋餘地,必須為方辯護到底。 1945 年 2 月,蔣下令授于方先覺青天白日勳章。這是蔣故意做給中共和其他持異議者看的,也是蔣的第三次裁決。然而這枚勳章還是不能平息爭議。當年 5 月 5 日 ,國民黨在重慶召開六全大會, 5 月 10 日,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中共秘密黨員王昆侖在大會發言,就方先覺問題提出質詢。唐縱記載: “ 上午大會,王昆侖質詢方先覺投降敵人又逃回後方,外面頗有懷疑,究竟如何,請軍部答復。休息後,總裁訓話 …… 對王昆侖質問方先覺事,甚不以為然,此系共產黨造作謠言,何以代共產黨發言。王起而辯護,總裁大怒,拍桌而罵。 ” 唐縱的記載並非孤證。據徐永昌所記,大會就軍事問題質詢時,有人提出: “ 方先覺先有殉國之電,繼由俘虜而逃歸,政府用之……俄頃,蔣先生出而訓話,謂質詢者頗如代中共宣傳,直如反對黨代表……更罪責王昆侖,蓋指詢方者即王也。 ” 結果,原任候補中執委員的王昆侖在接下來的選舉中落選。 六全大會上的拍桌大罵,這是蔣對方先覺一案的第四次裁決。 10 月 10 日 ,在抗戰勝利之後的第一個國慶日,為表彰抗戰有功人員,國民政府特於是日頒佈授勳令。蔣介石、毛澤東等等被授于勝利勳章,而在同一日的授勳令中,方先覺等等則被授於忠勤勳章。 蔣再度為方戴上勳章,這是蔣的第五次裁決,也是終決。不過,真正的終決權並非操之於蔣介石。 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先後發生過多起重大投敵案。方先覺一案其特殊之處在於,對於一個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投敵案,蔣介石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不僅堅予否認,不遺餘力地為之開脫,而且兩度為這位降將授勳。其所作所為並非出於對方個人的特殊偏愛,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政治賭博。在裁決方案的過程中,蔣的著眼點始終不在問題本身,而在問題的聯繫與導向。在方先覺案與政治發生牽扯的狀態下,問題本身被異化了,這種異化的產生及其過程,相當典型地體現了民國政治某些詭秘的運行規則。 (完) 摘自:社科院《歷史研究》 作者:鄧野 原題:蔣介石對方先覺投敵案的裁決 (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作者:鄧野 ) http://history.news.163.com/09/0521/15/59RMB2II00011247.html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