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蔣介石何以不承認方先覺投敵:延安欲借此抬價(一)
2011/05/05 14:42:41瀏覽468|回應0|推薦0

轉貼一文:

蔣介石何以不承認方先覺投敵:延安欲借此抬價

蔣介石兩度為投日降將方先覺授勳。其所作所為並非出於對方個人的特殊偏愛,實際上是在進行一場政治賭博。在方先覺案與政治發生牽扯的狀態下,問題本身被異化了,這種異化的產生及其過程,相當典型地體現了民國政治某些詭秘的運行規則。

19444月至12月,侵華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了最後的戰略進攻,此即一號作戰。在一號作戰全部過程中,日軍所遇到的最為頑強的抵抗是在衡陽。時任第十軍軍長的方先覺固守該城40餘日,在中美空軍的配合下,曾重創日軍,創造了抗戰後期最為著名的一次守城戰例。然而,在援軍遲遲不至、日軍最後突入衡陽的生死關頭,方先覺又率部投敵,成為一號作戰全部過程中投降日軍的最高將領。方氏集英雄與降將於一身,反差甚為懸殊。

然而,由方先覺所引起的歷史爭議並不在於其功過如何評價,而是集中在他到底是否變節投敵。對此,臺灣的相關著述基本否認,而大陸方面則相反,多予以肯定。就筆者所見,雙方的基本論據大都是衡陽之役參加者後來的證詞,由於大陸和臺灣政治環境不同,證詞自然也不同,所以形成各有其據、各持其論的狀態。然而,因雙方都沒有提出原始證據,彼此的立論依據均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其實,該案所以是非莫辨,很大程度上是由蔣介石當年的裁決所造成。

衡陽之役與中國政治

日軍一號作戰的戰略意圖是打通平漢與粵漢兩條鐵路線。經過河南戰役平漢路基本打通,接下來日軍迅即發起湖南戰役,以期打通粵漢路。618長沙失守,戰局的下一個焦點集中到湘南衡陽。衡陽為粵漢與湘桂兩條鐵路的交匯點,能否阻止日軍打通粵漢路並阻止其進犯廣西,取決於能否固守衡陽。至此,衡陽之役的戰略意義驟然形成。

方先覺部於6月初進駐衡陽,所轄雖有四個師的番號,但因嚴重缺員,總兵力僅約1.7萬人。衡陽之役於622展開,鑒於長沙之敗,最初,重慶統帥部對於守軍並無信心。623,軍法總監何成浚記載:午後出席各部會報,軍令部報告戰爭情況,衡陽業已在倭寇嚴重威脅下,守軍力量甚低劣,敵人不攻則已,否則與長沙必無二致。事後看,軍令部的評估不免過低,方先覺頂住了日軍的猛攻,將戰局支撐下來。

任何戰役,愈是具有戰略意義便愈是具有政治意義,其政治的牽扯面愈是廣泛。衡陽戰役正是如此,是役展開之後不久,不可避免地與一系列政治問題牽扯起來。

由於國民黨軍一再潰敗,美國對蔣失去信心,77羅斯福提出將中國軍隊交史迪威指揮。對此,蔣在當天日記中寫道:余於此不外拒絕、接受與緩和之三種方針,以為應付之道,後來決心以緩和處之。次日,蔣複電羅斯福表示此事要有一個準備時期。同日,蔣又致電華萊士副總統,稱中國戰局並未有如閣下在各地所得報告之危險與絕望之程度,此當能以今後事實之表現證明之。把兩電聯繫起來,此可見蔣的緩和之計。

史迪威指揮權既然因戰局危機而提出,蔣當然明白,此事能否緩和並不取決於玩弄文字遊戲,而是取決於戰局能否緩和。所謂緩和就是拖延,力求在戰場上有所收穫,待戰局穩定之後,再來就史迪威問題具體磋商,從而求得一個有利的結果。為此,蔣明確向美方開出支票:當能以今後事實之表現證明之。那麼,這個證明具體體現在哪里?顯然,由於中國戰場的作戰中心集中在衡陽,因此史迪威問題能否緩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衡陽之役的勝負。

在這樣的背景下,蔣不斷加強對衡陽的作戰指導。720日蔣在日記中寫道:如果援軍進取得手,則衡陽當可轉敗為勝。軍事憂惶,未足言危,而對美外交之頹勢,實為精神上最大之打擊,但果能邀天之福,軍事獲勝,則外交危機,亦可轉安。在這裏,蔣明確地把衡陽之役與對美外交聯繫起來。

衡陽之役與中國政治的另一牽扯,形式上與史迪威問題具有很大的區別,它並不明確地擺在蔣的面前,但又是一個堅實的存在,此即國共談判的進程與走向。一號作戰於4月發動,而國共談判則於5月舉行,兩個過程基本上同步展開。由於這個特點的存在,國民黨軍在各個作戰環節的勝負,事實上直接影響國共談判的進程。

抗戰開始以來,國共談判向以雙邊關係為基本內容。5月底,隨著湯恩伯部在河南戰役的潰敗,中共頭一回突破舊有框架,首次向對方提出全國性政治要求:請政府實行民主政治65,兩黨代表在重慶互換談判提案,此後,雙方均未就對方提案做出答復。何時做答、怎樣做答,實際上取決於衡陽之役的結果。

顯然,無論從軍事上還是政治上,衡陽之役均構成了一號作戰全部過程中的一個中心環節。725,自稱基督徒的蔣介石祈禱立誓:願主賜我衡陽戰事勝利,當在南嶽頂峰,建立大鐵十字架一座,以酬主恩也。許下如此大願,反映了是役對蔣的重要性。

82,美方晉升史迪威上將軍銜,此舉顯然是為其接掌中國軍隊指揮權所做的一項安排。當日,蔣一面致電史迪威表示祝賀,一面則致電方先覺,強調:此次衡陽得失,實為國家存亡所關,決非普通之成敗可比。當然,決非普通之成敗真正的含義,方先覺不可能弄懂。為激勵士氣,72484,蔣先後向葛先才、周慶祥兩位師長頒發青天白日勳章。儘管蔣用盡了一切可能的辦法,但衡陽仍於88陷落。得知衡陽失守的消息,美方與中共迅速做出反應。

如前所述,史迪威指揮權提出之初,蔣制訂了一個緩和之策,並保證當能以今後事實之表現證明之。隨著衡陽的陷落,美國人從蔣那裏得到一個相反的證明,為此,史迪威問題已不可能緩和。810日,羅斯福再度致電蔣:中國戰場形勢危急,關於史迪威之事需要立即行動,否則將為太遲。所謂立即行動,也就是不再給蔣留出緩和的餘地。916史迪威致函宋子文,稱湖南的失敗,導致有組織的抵抗瓦解;並分析說,蔣介石必須任命一全面性之統帥,自然最好以華人充任。他是否有此一人?無!故必須找一外國人。自此,美蔣關係日趨緊張。

衡陽失守對國共關係也產生了影響。此前,國共關係的走向並不明朗,兩党於6月初互換談判提案之後雙方均未做答。隨著是役的結束,雙方隨即互換答復。810日,國民黨代表王世傑致函中共代表林伯渠,稱中共關於民主政治的要求內容抽象,予以拒絕。812,《解放日報》發表社論:《衡陽失守後國民黨將如何》,標題為毛澤東擬定。其中,毛還親筆加寫一句話: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政治。顯然,毛的著眼點是將衡陽失守與政治改革聯繫起來。

社論發表當日毛澤東指示林伯渠:衡陽失守,敵後抗戰地位更形重要,我軍四十七萬須要求政府全部承認,不要談五軍十六師了。敵後抗戰地位指中共地位,中共地位因衡陽失守而更形重要,這就是說,衡陽之役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了國共地位互為消長。五軍十六師是中共原提條件之一,既然中共地位已經改變,該項條件亦隨之改變。不過,毛澤東對問題的考慮並非僅止於此。817,也就是衡陽失守第十天,毛提出了聯合政府的構想,爾後由林伯渠在重慶公開提出。自此,國共談判的性質發生根本改變。

既然衡陽之役與政治局勢直接相關,那麼,作為是役主將,方先覺投敵與否也就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同樣,也是一個與政治、尤其是與蔣介石的政治利益直接掛的問題。

衡陽戰敗已經對蔣構成嚴重的政治衝擊。問題在於,戰敗之後如果主將降敵,肯定是一個重大的政治醜聞,從而對蔣構成雙重的政治衝擊。這種雙重衝擊一旦形成,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它將造成蔣在美國與中共面前無地自容,其交涉談判地位進一步削弱,加劇其內外交困的處境。

把問題歸納起來,方先覺投敵與否既然不是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與蔣的政治利益聯繫起來,那麼,蔣必然置方案於全盤考慮之中,以政治的需要予以裁決。

方先覺投敵之事實

87日軍突入衡陽。關於衡陽城內最後發生的情況,臺灣方面的相關著作這樣記載:城陷之後,方先覺軍長感公(指蔣介石――引者)激勵,猶複率部與敵劇烈巷戰,直至力盡,自戕不及,為敵所俘。此外還有較詳細的記載: 88晨,方軍長認為戰事已瀕絕望關頭,乃舉手槍自戕,為輜重團長李綬光、副官王洪澤奮起擊落於地。槍雖鳴,而彈虛出。敵兵已適時掩至。方軍長及幾位師長、參謀長與高級將領均被劫持,求死不得

以上記載,重點都是強調自戕不及、為敵所俘。其實,方先覺是否自戕,並不能說明他是否投敵,將重點放在自戕,實際上是對問題的誤導。判斷方先覺投敵與否的標準應是方是否提出投敵條件。

據白天霖記載,方於被俘之後向日軍提出三項要求:(1)證生存官兵安全,並讓他們休息;(2)收容傷患予以治療,並鄭重埋葬陣亡官兵;(3)守城官兵絕不離開衡陽城。這個記載有兩個要點,首先,三項要求提出於被俘之後而不是之前;其次,所有要求僅限於參戰官兵的榮譽與利益,並不涉及任何政治條件。這兩個要點如果成立,那麼,可以認為這不是一個投降條件。不過,日方史籍提出了全然不同的記載。據載:87傍晚,日軍發現守軍陣地豎起白旗,晚9點後,守軍部隊就接連放下武器,當晚,第十軍參謀長孫鳴玉與日方接洽停火事宜,8日晨,方先覺與日軍簽署了停火協議。這個記載也有兩個要點:第一,守軍陣地豎起白旗,這一點與當時其他渠道的消息是一致的(本文後面將涉及);第二,先豎白旗後求停火。日方的記載至少可以說明一個問題:白旗之下的停火協議肯定不是一個光榮的協議。但因日方對這個停火協議的具體內容秘而不宣,方先覺投敵問題仍不能據以證實。

參與了全部過程的饒少偉提供了證言。饒說,87傍晚,方先覺召集四個師長商討最後的行動方案。方說:不是我們對不起國家,而是國家對不起我們;不是我們不要國家,而是國家不要我們!爾後,方指示孫鳴玉擬出七項投降條件,大意:(1)要求保留第十軍建制;(2)要求日軍進城不殺害俘虜;(3)要求日軍對受傷官兵給以人道待遇;(4)要求日軍立即停火;(5)要求日軍派飛機送方先覺到南京見汪精衛。另兩條饒已不能記憶。88,日軍接受方部投降,但拒絕其條件,方最終接受無條件投降。[18]

方先覺由有條件變為無條件投降,形式上略有區別,然其性質並無區別,都是投降。問題的核心在於,方提出了將其送往南京見汪精衛的要求,而無論從哪個意義上講,這都是一個明確無誤的政治變節行為。

接下來的問題是,饒少偉的這個證詞是否可信?數十年來,方先覺一案所以眾說紛紜、真假莫辨,說到底,就是沒有人找到這份投降條件的原始記錄。其實,方的這份投降條件,重慶統帥部於衡陽失陷一周之後即已掌握。

815,軍令部長徐永昌在日記中記載:據逃出之梁團長子超在連絡站電話,圍攻衡陽之敵於七日突破三個缺口竄入城內,方軍長派其副官處長向敵提出六項要求與敵接洽。其要旨如次:1.不解除武裝,不分割建制;2.指定地點集中訓練;3.受傷害官兵不得殺害;4.送往南京;5.保障生命安全;6.眷屬送安全地點。而結果被敵所騙,均未接受。將副師長以下幹部充工頭,掃除街道。遇我飛機轟炸逃亡甚多。

梁子超的報告及徐永昌的記載,是目前所見方先覺投敵條件較為原始的記錄。這個記錄證實了兩個問題:首先,方之條件提出於87城陷之前;其次,其中確有送往南京一條。前者足以證實方提出了投降條件,後者足以證實方之政治變節。梁子超的六條與饒少偉的五條,文字有出入,但內容基本相符。將二者聯繫對照起來,方先覺投敵變節問題可以做出肯定的結論。

88降敵之後,89方先覺接受了日本記者的採訪。記者問:無條件投降後,現在心境如何?方答:過去對日軍兵力評價過小,而恃鞏固之陣地與駐渝美空軍之協力,從事抗戰,但結果終為日本軍隊神力所挫。採訪中方先覺還表達了與汪精衛見面的願望。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mm 0mm 0pt; 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7p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mso-layout-grid-align: auto;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vertical-align-alt: au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tul&aid=517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