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8/05 03:16:18瀏覽2466|回應18|推薦80 | |
请在旧版浏览本格文章 【音樂欣賞】 瑪塔·阿格里奇:舒曼《A小調鋼琴協奏曲》 世界頂級的阿根廷鋼琴家瑪塔·阿格里奇 Martha Argerich(1941 -)演奏 德國浪漫主義名家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 1856)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54 這首曲是兩件鋼琴協奏極品之一(或許不日介紹另一件),共分三個樂章: 16:25 Intermezzo: Andantino grazioso 間奏:優美的柔板 22:10 Allegro vivac 活潑的快板 另一個備受喜愛的精彩版本是王羽佳和維也納交響樂團2019年的演奏,也附於此 國語和普通話 1953年,大陸國務院決定以"普通話"即清朝官話,也就是民國時期和在台灣的"國語",作為標準語言,命語言專家在河北地區尋找和採集標準語音作為模板。【筆者曾在早期格文 碎碎唸國語·淺淺說中文裡指出用"國語"一詞有涉漢族沙文主義之嫌,並和國民黨喜歡用"國"字有關聯,好比稱小學、初中為國小、國中,大概在全世界也是僅見。】 那麽普通話或國語來自哪裡? 是否來自古老的華夏古語呢? 否。有人以為普通話來自北京土話,即所謂"京片子"。否! 北京話接近普通話,但不是標準普通話,也不是普通話的語言來源。 ---普通話的來源地是河北承德地區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縣城灤平【見文尾的附註】,普通話原來只是這個地區的一種方言。 在制定中國通用語言的考察時,語言專家來到了灤平的金溝屯鎮、巴克什營鎮、火斗山鄉三地進行語音採集。專家一致認為,灤平方言的語音,符合標準語音所需要的"音節口型順暢,聲調簡明,易於分辨"的特點,適用於廣播、演講和日常交流。 專家認為,灤平話沒有北京土話即京腔、京片子、胡同音的兒化、省字、尾音等少數民族(滿族、蒙古族、東胡族的)語音習慣,比北京土話更容易學習和推廣。 於是,1953年大陸的政務院(後來改名為國務院)決定以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採集地。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會議召開,確定將河北灤平話定位為普通話,作為普通話樣板向全國推廣、學習。 1955年,再確定該語音為現代標準漢語,名稱由民國的"國語"(承襲於清朝官話)改稱"普通話",作為國家通用語言寫入憲法,制定標準後於1956年2月6日由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向全國推廣。 這就是現代普通話的來源。所以,普通話或國語實際上還是一種很年輕的語言,並不是華夏民族自古而今一直沿用著的古老語言。(取材自崑崙網) 滿清入關後,曾經駐軍灤平。康熙時大量滿洲移民進入灤平殖民墾殖。皇家內務府直管的皇莊及王府直管的王莊和八旗各級官兵所有的旗莊,都在灤平建立"口外莊田"。所以此地當時流行正宗而腔圓字正的滿清旗語。開灤的這種旗人語言【此時此地旗人說的並非原來的滿語,而是屬於漢語系的遼東方言】,是後來民國之國語以及普通話的前身。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