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09 23:00:23瀏覽1147|回應3|推薦0 | |
4月1日到香港電影資料館看了兩部李翰祥的電影, 其中一部是「冬暖」, 歸亞雷, 田野主演, 是"李翰祥電影回顧展"系列電影之一, 也是當年李翰祥脫離邵氏自組國聯公司到台灣拍的片子. 這一場電影也是賣了個滿場, 還有一些外籍人士前來觀賞. 「冬暖」這部文藝小品, 當年上映的時候自己應該沒有看過, 沒有甚麼印象. 這回看了之後, 才了解為甚麼「冬暖」會被認為是李翰祥最成功的文藝片, 事實上她也是近幾十年來台港最出色的電影之一. 本片和李翰祥擅長的大型宮廷劇和大觀美學電影迥異, 但內容溫馨感人, 充滿浪漫細膩的情感, 更描繪出市井小民真實的生活和人生. 「冬暖」的背景是60年代台灣鄉下一個小鎮(好像在台北三峽拍的), 人物是在小鎮艱苦討生活的居民. 劇情描述小鎮賣饅頭的老吳(田野飾), 忠厚木訥, 和在隔鄰西藥房幫忙的老闆外甥女阿金(歸亞雷飾)日久暗生情愫, 可惜兩人都將感情擺在心中沒有表明. 後來阿金被家人安排回鄉嫁給別人, 老吳也沒法可想, 只好接受事實. 過了幾年, 阿金生了小孩, 老公車禍離世, 回到舊地, 兩人重逢. 阿金去幫傭, 老吳一面賣餅一面幫她帶小孩, 可是兩人依然是愛你在心口難開. 直到一個寒冷的冬夜, 歸亞雷主動吐露心意, 兩人終於跨越心理的藩籬, 決定珍惜眼前, 長相廝守, 在黑夜寒風中的暗巷相擁... 故事鋪陳流暢, 溫馨感人, 將小鎮小人物的愛情故事, 提升到不同的境界. 帶領我們走回60年代的台灣小鄉鎮, 貧困狹小的街頭, 暗淡的燈光, 清冷的街口, 反應當時人們的單純和善良, 更反映出感人至深的真摯之情. 「冬暖」裡面有當年青春的歸亞雷, 在粗獷中帶著細心的田野, 還有年輕的孫越和孫伯堅、黃小冬夫妻檔. 除了導演的功力, 歸亞雷的演技是有目共睹, 戲中對田野的感情詮釋的很細膩, 喜歡又壓抑, 很能感染觀眾. 此外, 戲中最成功的一點是歸亞雷一張樸實素淨的臉, 幾乎不施脂粉, 很真實. 歸亞雷(1941-)也是一位特別的演員, 當年拍「冬暖」的時候應該是廿幾歲, 雖然年輕, 可是實在和他後來的樣子沒有甚麼差別. 尤其是先看過她中年以後的電影, 再回頭看她年輕時的樣子, 年輕時不覺太年輕, 年紀大的時候似也沒有太多變化. 歸亞雷1964年畢業於當時的台灣藝專, 1965年憑和王引主演的「煙雨濛濛」一片奪得第四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1966年進入國聯公司, 「冬暖」是1969年的作品. 1970年以中影的「家在台北」, 再得第八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和第十六屆亞洲影后, 1978年再憑「蒂蒂日記」獲得第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 四十年來演出的電影近百部, 擅長扮演各種不同類型的婦女形象, 李安導演的「囍宴」和「飲食男女」也都參與演出, 演技平實, 自然生動. 歸亞雷雖然得過許多獎項, 演技精湛, 成名作品也不少, 知名度也很高, 但似乎卻不像60年代香江星空這些明星般享有影壇崇高地位兼名利雙收, 也許是當年香港電影公司比較懂得為演員包裝和宣傳, 而台灣電影的起飛比較遲. 歸亞雷曾自嘲(詡)為電影公務員, 而她對電影藝術的執著,付出和貢獻也將在影史上留下一頁. 田野(1934-)在印象中是滿臉落腮鬍, 經常在動作片和鄉土片飾演一些老粗或豪邁的角色, 可是在本片中飾演外表粗獷內在細心的窮漢卻異常細膩成功. 40年代很轟動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演員名單裡面有田野的名字, 不知道是同名還是真的是當時十幾歲的他曾參與演出? 改天再拿出這部戲來看看, 只怕是路人甲路人乙的角色, 看不出來. 田野的太太秦夢, 也是演員, 頗有些古典氣質, 演過很多鬼片, 有"古典女鬼"的稱號, 跟另一位"鬼后"王釧如, 兩位是當年鬼片大導演姚鳳磐的鬼片主力演員. 回味優質老片總讓人回憶起過往, 想起從前. 近十年來已經很少進戲院看電影了, 現在的電影投資龐大, 製作技術越來越精密, 但借助科技, 借助電腦合成的畫面也越來越多, 場面雖然壯觀, 可是總覺得越來越花俏, 不真實. 「冬暖」這部電影甚麼先進的東西都沒有, 只有小鎮小人物, 小街道小攤檔, 卻深深吸引觀眾的眼光, 觸動我們的心. 原來經典的電影, 可以這麼樸實, 這麼簡單, 卻如此迷人.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