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03 13:27:20瀏覽1248|回應1|推薦0 | |
記得在某篇曾提及, 有家影音店的老闆說過, 國語老片當中,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片王, 而「 江山美人」是片后, 銷售量遠遠超過其他老片, 甚至一些新片. 這兩部電影實在很經典, 有很多共同點, 當然也各有特色. 不用說大家都知道, 這兩部片子都是黃梅調電影, 均由邵氏公司出品, 當時都是叫好又叫座. 只不過, 當年在香港, 似乎是「 江山美人」更受歡迎一點, 而「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時在香港上映也很賣座, 但卻未到達轟動的程度, 等到台灣上映后那種炙熱的瘋狂, 才讓香港人驚覺「梁祝」潛在的魅力. 不過直到現在, 香港人對「 江山美人」和「梁祝」, 基本上兩片的地位似乎是差不多的. 然而對台灣的人來說, 「梁祝」的魅力四五十年來不減, 「梁祝」永遠是黃梅調電影之最. 這兩部都是導演李翰祥的作品,「 江山美人」是林黛和趙雷繼「貂蟬」後再次於1959年攜手合作, 當時兩個人均已成名, 而「梁祝」在1963年上映, 由當紅的樂蒂和當時的新人凌波擔綱. 兩片分別都得到亞洲影展多項獎項,「梁祝」更獲得第二屆台灣金馬獎多項大獎( 1959年「 江山美人」時台灣還沒有金馬獎).「 江山美人」的成功, 開啟當年黃梅調電影的熱潮, 而「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大賣則將黃梅調電影推向極致. 這兩片主要差異在於「梁祝」中的男主角由女性反串, 但兩片的效果各擅其勝, 均極成功, 但兩片最大的不同點其實在音樂. 「梁祝」由周藍萍作曲, 而「 江山美人」係由王純作曲, 但兩片做詞均出自李雋青手筆. 提到黃梅調, 有的人認為是發源自湖北黃梅, 後來慢慢演變發展成為安徽的戲曲; 另一種看法是認為來自台灣民間早期的歌仔戲. 不管是源自何處, 相較於其他的戲曲和音樂, 黃梅調的旋律比較簡單而且重複的地方很多, 但是容易上口. 五六十年代的黃梅調電影歌曲, 算是改良式的黃梅調, 該是在基本的旋律上加上一些變化, 將其豐富化. 如果我們聽了多部黃梅調電影插曲, 雖然詞曲互異, 但是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在「玉堂春」裡面會聽到某些音樂片段, 會覺得很熟悉, 原來是在「梁祝」中就有的旋律, 可能在「三笑」也有部份重複. 我想除了黃梅調旋律曲調的特性外, 這跟作曲的人也許有點關係. 「江山美人」的作曲是王純, 還有之前也很賣座的「貂蟬」也是他的作品, 但後來卲氏的黃梅調大都是由周藍萍作曲,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 使得「江山美人」在音樂旋律上獨樹一格, 跟其他黃梅調電影很不一樣. 說到黃梅調就不能不想到靜婷, 這位五六十年代的電影代唱天后, 她曾表示過比較喜歡「江山美人」的插曲, 也比較欣賞王純作的曲. 她覺得王純作的曲好聽又較有特色, 當然這跟個人的喜好很有關係. 靜婷認為「江山美人」裡面的插曲, 每一首各有特色, 都可以獨立拿出來唱. 這倒是中肯, 片中「戲鳳」,「扮皇帝」或是「天女散花」這幾首插曲, 多年來不斷被拿來表演. 我們留意一下, 「江山美人」的旋律確實跟其他黃梅調電影不太一樣, 格調高雅清新, 這使得她在眾黃梅調電影中自成一格, 只要一聽音樂我們就知道這是「江山美人」. 為「江山美人」錄音時, 讓靜婷印象深刻而且比較困難的一件事, 是歌曲錄好電影也拍好之後, 導演李翰祥突然決定將戲中其中一小段重錄其中插曲. 把戲中林黛飾演的李鳳姐在正德皇帝(趙雷飾演)一去渺無音訊後, 在一個夜晚獨自在當初她們初遇的樹下飲泣的這一段, 要求靜婷重新錄過歌聲. 原本這一段的插曲和其他部分一樣, 靜婷代唱, 有音樂配樂. 但是李翰祥看了毛片之後, 覺得這一段林黛傷心唱出的心聲, 如果不配音樂改為清唱, 哀怨的效果可能會加倍. 所以, 重錄的時候, 靜婷變成配音員, 得要看著已經拍好的電影, 配合林黛的表演和嘴型, 重新清唱錄歌, 難度比較高. 靜婷對「梁祝」插曲似乎沒有那麼喜歡, 她提出的一點倒是我從來沒有想過. 她認為在「梁祝」中, 作曲的周藍萍在譜凌波部分的音調太高了. 因為凌波扮演的是男生, 唱的應是男聲, 但是戲中她的部分Key太高, 根本不屬於男聲的調, 像女聲一樣. 這樣的情況下, 就顯的祝英台的歌聲過低了. 這一點靜婷非常不滿意, 但是她也覺得如此倒也非常符合樂蒂低沉的聲音. 也許如此使得觀眾非常容易接受靜婷為樂蒂的幕後代唱, 將靜婷的歌聲和樂蒂的演技融合在一起, 產生相乘的戲劇效果. 說實在,「梁祝」中凌波的歌聲有些部分實在刺耳, 但是配樂動聽, 背景如詩如畫, 演員們演技細膩自然, 讓觀眾融入劇情和歌聲而忽略了這個小小的瑕疵. 雖然如此, 靜婷卻非常讚賞周藍萍編曲配樂的功力. 靜婷認為「梁祝」插曲能夠傳唱至今, 主要就是配樂高明. 音樂我是外行, 但曾聽專家說過"作曲容易編曲難", 作曲主要是創作, 針對主旋律; 但是編曲, 卻需要精通熟悉各種樂器的特色, 才能在適當的地方融入不同的樂器聲, 產生和諧共鳴的效果. 尤其當時「梁祝」的樂隊多達五十人, 中樂器和西洋樂器同時並用, 如果周藍萍編曲功力不夠, 絕對沒辦法譜出旋律悠揚又動聽的「梁祝」樂曲, 讓影迷如癡如狂, 人人朗朗上口, 至今不墬. 我想從來沒有一部國片的配樂樂隊和插曲和聲的陣容像「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樣, 除了中西樂隊, 和聲歌手也有五六十人, 聲勢之龐大, 可能真的是空前絕後. 靜婷除了祝英台的獨唱部分, 也唱和聲. 此外, 當時電懋的基本演員容蓉(錢蓉蓉), 除了為電懋拍戲, 唱電影插曲, 也為卲氏的「梁祝」唱和聲. 容蓉進入電懋之前在台灣拍過幾部電影, 和周藍萍合作過. 後來周藍萍到香港發展, 為「梁祝」作曲編曲, 便找容蓉唱和聲, 還有高寶樹師母部分. 容蓉回憶當時唱一首和聲有50元港幣收入, 獨唱一首200元. 當時她初入電懋時, 一個月的待遇不過400港幣, 唱歌賺外快, 對收入幫助很大. 靜婷還提及當時和聲人數眾多, 甚至連黃霑都"混"在其中, 後來導演李翰祥要求每位和音都要試音, 以免濫竽充數. 靜婷提及後來導演李翰祥發現其實她也可以唱黃梅調的男聲, 只不過拍「梁祝」之前, 卲氏方面都認定靜婷只適合唱女聲. 而凌波爆紅之後, 邵氏所有黃梅調的反串和插曲男聲都由她包辦, 靜婷也就沒有機會在黃梅調中發揮多元化的歌藝. 在靜婷眼中, 凌波實在是運氣很好, 說來真是如此. 論歌喉, 凌波差靜婷太多; 論演技, 沒有樂蒂細膩深刻; 論外型嘛..., 但是就憑梁山伯傻憨的造型和不造作的演技以及「梁祝」優美的旋律, 配上她的歌聲, 就讓台灣人和東南亞華僑為之瘋狂, 使樂蒂和靜婷這兩位「梁祝」的功臣, 飽受冷落滋味. 如果光說是運氣, 其實還不太夠, 實在還有點奇蹟的成分. 除了感嘆造化弄人之外, 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人的命和運, 配合天時地利人和, 真的可以成就不可思議的功業. 當初卲氏和電懋競相要開拍「梁祝」的時候, 兩邊都跟靜婷接觸過, 邀請她為電影幕後代唱. 當時靜婷相當為難, 不知如何抉擇, 後來決定去請教姚敏. 姚敏因為百代唱片公司的關係, 靜婷當他是老師, 雖然姚敏一開始並不欣賞靜婷, 認為她中氣不夠. 姚敏當時為電懋/國泰的「梁祝」作曲, 但是當靜婷去徵詢他的意見時, 姚敏不敢幫靜婷作決定, 也不敢要求靜婷為電懋「梁祝」代唱, 因為當時邵氏開的酬勞是電懋的兩倍. 既然姚敏不堅持, 靜婷當然也就樂得挑薪酬高的邵氏「梁祝」了, 如此就得罪了嚴俊, 因此嚴俊對她非常不諒解. 偏偏邵氏「梁祝」很快拍竣, 而且一上映就轟動武林, 驚動萬教, 而嚴俊國泰的「梁祝」遲遲沒有拍好. 接著邵氏乘勝追擊, 再開拍「七仙女」, 仍由李翰祥, 樂蒂和凌波鐵三角攜手合作. 誰知後來先是樂蒂辭演, 跳槽電懋, 然後李翰祥和邵氏關係惡化, 在電懋暗助下, 也離開邵氏自組國聯公司, 到台灣拍片. 到了這個時候, 已開拍的「七仙女」群龍無首, 說來諷刺, 邵氏又把原先打對台, 在電懋資助下為自己國泰公司拍攝「梁祝」的嚴俊請回來協助導演「七仙女」. 說來天下事真的難預料, 在電影界沒有永遠的敵人, 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原先嚴俊在卲氏擔任導演, 也當演員, 而因為「梁祝」, 邵氏認為嚴俊抄襲他們的計畫, 賓主關係發生變化, 嚴俊和李麗華等同離開邵氏. 邵氏找李翰祥和樂蒂等人, 集中公司人力財力, 全力支援拍攝「梁祝」. 投資之鉅, 規模的龐大和公司重視的程度, 以往沒有任何電影可以與之比擬, 為的就是要打垮由嚴俊導演, 李麗華和尤敏主演的國泰「梁祝」. 結果目的達到,「梁祝」還打破過往紀錄大賣, 也栽培出一棵新搖錢樹-- 凌波, 卻把功臣李翰祥和樂蒂氣走, 這時又請回原先的敵人嚴俊來對付李翰祥等人. 這種轉變真的是十足電影界的羅生門, 讓人眼花撩亂, 令人神經錯亂. 靜婷回憶有一天為「七仙女」錄歌, 一進片廠就碰到嚴俊回來導「七仙女」(其實「七仙女」由三位導演合力完成), 一看到靜婷就破口開罵, 讓靜婷當場落淚. 氣得她發誓只要是嚴俊的電影, 她就拒絕代唱. 後來, 嚴俊在公開場合向她道歉, 彼此才釋前嫌. 多年後, 靜婷在一次餐宴場合中遇到李麗華, 李麗華還當面向她求證當年「梁祝」代唱和姚敏這回事情, 可見當年靜婷的幕後代唱實在也牽動兩部「梁祝」成敗的一大因素. 時光荏苒, 「梁山伯與祝英台」和「江山美人」都已經四五十歲了, 除了凌波和靜婷, 其他的演員和導演大都已走入歷史. 感謝五六十年代這些閃閃發光的銀河明星歌星和音樂大師們, 為我們譜出傳唱千古的旋律, 留下這麼美好的倩影回憶, 讓我們在悠揚的歌聲光影中, 彷彿置身在千百年之前的時空, 和祝英台一起求學, 到梅龍鎮買酒去...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