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6 09:50:03瀏覽349|回應0|推薦1 | |
「我的教會經過四百年的傳播,還是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還是沒有深入中國人民心中,以及中國社會風俗習慣中。」(朱勵德《基督的訴述》)
一年多前,「梵二薪火」這一系列文章開始發表,當時的主要目的是:
一年之後,在寫這篇總結的時候,回顧這段時間梵蒂岡的一些措施和決定,很不幸地,我只能說我心裏的疑慮不只沒有減少,反而更是加增了。在這裡給大家擧幾個例子: 2007年當梵蒂岡解除對舉行拉丁彌撒的許多限制時,教宗本篤十六世曾經表示,說他的這項決定不是開倒車(rolling back),而只是更寬容地對待所有不同形式的禮儀。 曾幾何時,在2008年6月,梵蒂岡規定在教宗主祭的彌撒裏,教友領聖體時都要跪著、伸著舌頭領,而不是站著用雙手領。梵蒂岡這一次的解釋是,跪著用舌頭領聖體本來就是正常的儀式,站著用雙手領聖體的方式是梵蒂岡給各個教區的寬限做法。完全罔顧了梵二以後成長的兩代教友,大部分已經習慣的領聖體方式。 雖然只是一個很小的禮儀象徵,這件事情最大的衝擊在於教宗立下的表樣以及給「再革新」派(其實就是復古派)的鼓舞。有關梵二禮儀革新的爭議,並不是最近才開始,在前教宗任内的1980年代,所謂的「禮儀再革新」運動就躍躍欲試,可是真正的得到梵蒂岡的支持,還是在現任教宗任内才開始。如今在美國,許多偏向保守的主教們紛紛上行下效,開始在他們的教區裏恢復梵二以前的方式。 除了禮儀之外,在教會本地化的事上也是如此,除了禁止「去希臘化」之外,在宗教多元的議題上,更是糾察了好些位神學家,有的被迫辭去教職、甚至禁止發言或出版。 梵二薪火不只不再光芒萬丈,甚至已像飄搖風雨中的火苗,有慢慢熄滅的可能。 在這種處境當中,我們教友要從梵二的文件中取得希望和力量,讓我們不要忘記:「教會非他,我們就是教會」;讓我們不要忘記:「教會的傳統,正是靠著我們教友的不斷存想和分辨而得以繼續發展」。 說得更具體些,現在正是我們教友挺身而出的時候。這些年來,欣見台灣的教友在許多方面都能夠或是帶頭地領導、或是默默地耕耘,從不同的角度為天主、為教會服務。唯獨在建立本地化教會一事上還有些怯場,躲在主教和神父們後邊。 其實本地化教會的建立是個草根運動,要從我們每個教友的日常生活做起,絕對不是教宗一紙通諭或是主教們一紙牧函可以推動得了的。當教友們能夠活出本地化的信仰,而且把它融入我們推動的福傳慕道活動中,我們才能成爲基督福音在台灣社會最貼切的見證。 如何從我們自身做起呢?我想可以從幾方面著手:例如真誠地活出我們的信仰、加深對信仰和教會的認識、以及增加我們對東西方文化分辨的敏感度。前面兩項已經在這系列的文章裏多處談過,因此在這篇總結的文章裏,我願意和大家分享我對東西方文化敏感度的看法。 東西方文化不同在那裏?首先我想到的是東方人的含蓄、謙虛、包容、溫良。相對的,西方文化就霸道得很多。唐君毅先生在他的《人文精神之重建》書内是這樣說的:
再者,東方人和西方人對宗教的態度也不一樣。劉前敏先生曾寫了一本書討論中國文化與基督思想之間的關係(《從道樞觀點原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之會通》),裏頭有一段談論宗教的「信」與「學」,我覺得很有意思。我自己的感想是宗教對西方人是「坐而言」的東西,把宗教拿來分析、辯論、和相信。對東方人而言,宗教則是「起而行」的東西們,是用心去體會,用身體去勵行的東西。因此我們說「學佛」、「學道」、「習儒」,但是在基督宗教裏,我們總是說「信耶穌」,殊少聽到有人說「學耶穌」。我想為東方人而言,「實踐」和「理論」並重,「學耶穌」和「信耶穌」可能一樣的重要。 在靈修的路上,東西方也有所不同。甘易逢神父在解釋靈修的向外和向内的兩條路徑時,曾說「空虛自己」是東方人特別重視,而且具有豐富經驗的路。的確,西方人比較強調自我的重要性,因此走的是個人求滿全的道路。東方人,尤其在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裏,講的卻是要「空虛自己」,跟耶穌講的「誰獲得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誰為我的緣故,喪失了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瑪十:39)的道理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上提到的都只是例子而已,在結束這系列文章之前,我想邀請大家以一顆東方的心靈,一同來思考一個課題。這個課題是這樣的:
親愛的朋友們,天主的啓示能不能突破歐洲文化的藩籬,成功地與東方文化共融,就看我們如何回應上主的召叫了。 梵二薪火的傳遞,舍我其誰?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