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梵二薪火 (12):教會與亞洲社會——陌生的得救觀
2009/11/08 20:50:10瀏覽412|回應0|推薦0

在台灣的多元宗教環境裏成長,幫助我們時常保持一顆開放的心靈,也讓我們對自己宗教裏的外來觀念多一份敏感的覺察。其中之一即是我們教會裏對「救主耶穌」的傳統解釋。

如果有人問我們,「上主的救贖」是什麼意思?我想大部份的人會回答說:我們的原祖犯了原罪,破壞了人跟天主間的關係,因此天主聖父差遣了祂的聖子耶穌來到世上,藉著祂在十字架上的受難,把我們從原罪當中拯救出來,讓我們重新成爲上主的子女。

大部份的教友以爲這個道理是耶穌對祂門徒的教導,也是我們信仰的核心,我們很習慣地把「上主的救贖」和「原罪」之類的字眼掛在嘴邊。一些熱心的基督教徒更是穿上寫著「我是罪人」的大牌子當街遊行。可是我們是否想過,在其他的同胞裏,這些話有沒有意義?甚至是不是很刺耳?

其實,耶穌在世時並沒有明確地講過原罪的道理,耶穌宣講的中心是天國的喜訊,給他的門徒的新誡命是要愛天主和愛人如己,說得更具體的就是真福八端。

跟隨耶穌的門徒在耶穌死的時候作鳥獸散,後來一定是經歷了一個巨大的震撼,把他們從貪生怕死的懦弱門徒轉變成赴湯蹈火都不怕的傳教勇士,這個震撼就是他們經歷了耶穌的復活。這個震撼也直接的影響了他們的傳教,他們傳教的中心不是耶穌教導的天國喜訊,而是耶穌本人。他們宣講耶穌是救主,相信了耶穌,就能得救。

「耶穌是救主」以及「人在得救後即成爲上主的子女」,這是早期教會所相信的。但是早期教會對「救贖」本身的意義並不是那麼清楚,大部分的早期基督徒以爲救贖是上主把我們從「死亡」中解救出來,得到永生。跟這個相關的一個解釋,以爲救贖是上主把我們從「罪惡」中解救出來,因爲在猶太人的觀念中,死亡和罪惡往往是二合一的觀念。另一個解釋說因著耶穌的「救贖」,我們人類因而得以分享耶穌的天主性(deification)。

早期教會對「救贖」的討論受到創世紀第三章裏亞當和厄娃的故事影響很大。關於這個,我們首先應該知道舊約裏有兩個天主創造天地的神話故事,第一個是創世紀第一章第1節到第二章第4a節,第二個,也就是有亞當和厄娃的那個神話,是創世紀第二章第4b節到第三章第24節。第一個神話寫在巴比倫放逐及還囘巴勒斯坦的重建時期(公元前六百年到五百年左右),第二個神話寫在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期(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寫第二個神話的人,借著亞當和厄娃來説明為什麼這個世界和人性的不美好,可是猶太人並沒有把它當作是原罪。

在早期教會裏,東半部希臘文化的教會相信因爲原祖的犯罪,人類跟著承擔了死亡的後果,但是並沒有繼承了「原罪」。他們認爲因著「耶穌的救贖」人類得以「分享天主性」而得永生。亞歷山大的克雷孟(Clement of Alexandria,約140 - 217)和奧力振(Origen,182 - 251)兩位教父都持這樣的説法。到了東西教會分裂以後,聖馬克西摩(St. Maximus the Confessor,580 - 662)更把這個思想發揮,使之成爲東方正教以及天主教東方禮教會的重要思想之一。

西半部拉丁文化的教會則傾向於以「原罪」來解釋「耶穌的救贖」,因爲原祖的犯罪,人類都繼承了「原罪」,也因爲原罪,人類就此與天主隔離。只有靠著耶穌的救贖,人的「原罪」才得以洗滌,重新成爲天主的子女。這個原罪論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到了聖奧斯定(公元354 - 430)才算集大成,成爲天主教拉丁羅馬禮教會的傳統道理。

拉丁羅馬禮教會傳統的原罪論,一方面主張人犯罪的必然性(inevitability),另一方面又主張人需要對犯的罪負責任,這種「必然」的犯罪卻又必須「負責」的悲劇性格似乎是希臘文化裏的特徵,在希臘神話裏屢屢可見,可是為我們東方人,就很難接受這種希臘悲劇性的教義。

在東方的世界裏,雖然佛教也講得救,但那是把人從現世的痛苦中拯救出來,把人從輪廽的業障中拯救出來,和我們教會講的「原罪」和「救贖」不一樣。現世的痛苦和死亡是每個人很切身的經驗,這樣的得救論也比較容易了解的。可是如果我們告訴國人:「你是罪人,耶穌愛你,你信了耶穌就能夠得救。」這樣的講法,第一個反應恐怕是「誰說我是罪人?」這樣的講法,能夠讓人了解上主愛的福音嗎?

中國的哲學裏有「天人合一」的理想,有「與造化同遊」的境界。這樣的理想其實比較接近東方教會的救贖觀念,我們因著追隨耶穌的教導,接受了天主聖神而得以「分享天主性」,獲得永生。這樣的説法也與張春申神父七年前在見證月刊發表的一系列「智慧導師」文章的精神相吻合。

下一次,當你介紹「救主耶穌」給國人時,請你不要斬鐡斬釘地認定「原罪」是唯一的解釋,請你記得即使在天主教會裏,有關原罪的道理,東方禮的教會和拉丁羅馬禮都不一樣。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uggieCCSC&aid=333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