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讓我們為這新聞話題添些柴火,增些熱度
2010/06/24 14:15:14瀏覽529|回應0|推薦15

又來了。每一台新聞都會報,人時事地物俱全,結構完整,新聞性十足。

最近幾年,每當第一次國中基測後申請入學後,在媒體界一定會有產生一個「新聞點」,即就讀職業學校愈趨熱門,很多高分學生申請某高職學校,新聞中會舉出三兩位高分學生,說甚至可以讀明星高中了…..

然後,記者夾敍夾議兼評論:......由這些現象可以知道,國內技職教育越辦越好,未來出路越來越好,吸引越來越多的資優學生就讀….云云。中間,鏡頭會出現xx高工的校長或主任談話,再把類似的結論重申一次,以資證明事件如此,來源無誤。

這資訊有什麼問題嗎?基本上結果是沒有,它報導的結果與社會現實的趨勢走向大致符合,所以不會有人說它是錯誤的報導。問題出在這報導過程中所舉的案例謬誤,及由那些案例推論出來的膨脹結果。

越膨脹,對比性越大,新聞性越足,記者圓圓滿滿交稿完成今天的工作任務。新聞產品是一天的壽命,明天還要摩拳擦掌找其它陽光下的新鮮事。

所以,他們也不會在九月開學時再到學校去找三個月前他介紹的那位高分同學。正常情況下應該大都找不到,因為,他們沒來註冊入學。

那為什麼那麼多(相較於早年)高分學生來登記高職?是申請制度使然。我也不相信那些跑文教線的記者都不知道規定為何,或是長期職業生涯扼殺了他們推論能力,只往他們要的結果去舖陳堆疊。而這幾個高分學生恰可拿來將那堆疊的頂點推得更高。

對於國中基測的細部規定我也沒有深入研究,但只約略明白最基本規則即知上述現象因何而來。

第一次基測考完,很多覺得考試並未失常的學子,覺得應該可以申請入某心目中的高中,所以他以第一次學測成績去申請入學。

重點在這次的申請入學,媒體報導高分生申請高職的也是在這個時候。

基測申請入學的規定是,只能申請一所高中,及(不是"或"),一所高職。重點來了,對於有意讀高中的學生,他不能同時申請甲高中及乙高中、丙高中。

既然申請第一高中沒十全把握,最好有個備胎,政府就規定我可再選一所高職,這對學童及家長來講只是一個申請費而己,又不是在六、七○年代,還要去報考一個「高職聯招」才能讀職校,只是舉手之勞,很多人當然會在高中外再申請高職,若高中上了再放棄高職就好,做為進可攻退可守的緩衝。

而且,作這道預防措施的,往往是家長決定。因為大人的面子,有一些世故而老成的考量──分數已經拿在手上了,拿去年入學資料對照再對照,第一高中應該可以上…還是申請第二高中比較保險,但若能上第一而只選第二豈不可惜?

好吧,就申請第一高中。可是萬一沒上,那他就是「落榜」。落榜?這能見人嗎?高職也去申請吧,這個分數高職第一志願絕對沒問題。到時若高中真沒上,做家長的,也是要當著左鄰右舍罵罵自家小孩:你們看我這小孩,不好好讀,差那麼幾分沒上一中,還給我上什麼台x高工。不行,我就叫他,你第二次基測給我好好考,別去唸什麼高工了,又不是讀不來高中?真是的(雖然訓斥,至此家長聲音依然宏亮)。

換個情況,如果沒有申請那所高工當墊底,情形就變成:我小孩高中沒上,現在沒有退路,只能衝刺第二次基測…..

筆者家的小孩,也就在大人「周延」的心思下,在一次基測出來後同時去申請高中及高工。果然,結果出來後就有一位平面媒體記者來電,說要我們談一下「選讀職業學校的考量是什麼?」真是○○xx.....

這一區塊的學生,也就是形成「高分學生紛紛選擇登記職校」這個膨脹現象的新聞主角,即,有去申請,沒去就讀。至於參加第二次基測的,則回歸到志願登記規則,可以填很多志願學校,想念高中的登記高中,想念高職的就登記高職,第二次基測也就不必有類似第一次的預防性作為,造成泡沫假象。

我們現在講的也只對於那些成績比較好,原以高中為主要選擇的學生,在當時情境下的一些可能反應及措施。當然會有很多人因興趣或家庭等因素本來就要選職校,這情況自古有之,現在當然也有,這不在今天論述部分。

事實上,高分學生選讀高職的情況也的確比早年升溫許多,原因可能是公私立學校學費差距拉大,且在景氣普遍欠佳時期,公立學校不論高中高職,學費的優勢容易吸引部分學生選讀,這些學子依正常比例也一定不乏資質佳學業好的人。另外,高職畢業生在制度上也不限制直接報考一般大學,出路的可選擇性增加了,也是吸引學生的原因之一。

結論一下:是有這樣的趨勢,但沒到那樣的程度,重點是,這樣的趨勢與報導中那些指標性案例更是沒有關係。

( 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man&aid=416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