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0 17:10:10瀏覽479|回應0|推薦4 | |
日前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二年的宜蘭國際童玩節,也是宜蘭暑假的觀光招牌,今年將畫下句點。姑且不論縣府宣布停辦活動後,引起各界沸沸揚揚的討論,想當然爾亦泛起政黨之間的言語惡鬥。 我認為,宜蘭童玩藝術節之所以現在宣布終結,不啻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縣府所宣布的活動轉型計畫無非是給臺灣各地方縣市政府中現行已發展、發展中的區域型文化藝術活動,一個警鐘!而活動也像「品牌」一樣,也有生命週期,唯有跟緊時代的脈動調整品牌策略,才能延長品牌的賞味期限。不然,若不思與時具進,就算具有「老品牌」的產品也會面臨老化危機,走向二手品牌的不歸路。任何既有形式的轉型總是會有所謂「陣痛期」,改變不是痛苦的經歷,而是面對成功的必要過程! 根據民國94年某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館員針對童玩節背後的地方問題提出專題季刊,其內文表示,「宜蘭縣的外顯風格,是許多在地條件形成的,也是由『強勢』的政治政策所領導出來的」。此話道破了童玩節為何面臨終結的遠因。童玩節之所被孕育,在於早期宜蘭縣政府集合所有行政資源,並活絡在地可利用資源,因此逐漸形成由公部門強勢主導的文化節活動;民間旅遊相關業者則是搭上此活動熱潮的順風車,於是形成公部門與私部門雙頭馬車、各自運作的長期「合作模式」。一方面,的確可強化宜蘭文化深度;另一方面,卻顯示童玩節背後的政治、經濟利益價值早已大於活動本身之所宣揚的意義了。因此童玩節其實在早期就已『天生不良』。 其次,在台灣,大部份的支持文化產業的公部門,如文建會等。往往在預算法、審計法、採購法等相關法規的限制與規範下,藝術節的籌辦經常在面臨規劃時間不足的壓力、可用資源的匱乏與文化空間的縮減等問題時,呈現出「因時而易」、「因陋就簡」的展演內容,最後只有將活動外包給公關公司執行,節慶活動似乎與地方是脫節的,每年都要重啟爐灶,經驗與創意同樣也是無法累積,活動結束後,一切彷彿就是船過水無痕。 例如,「展演、戲水、展館」構成童玩節三大主軸中: (一)以展演面來說,主辦單位蘭陽文化基金會策畫展演目的在引導民眾欣賞異國舞蹈文化而非在地文化; (二)戲水純粹為嬉戲性質,不會因為冬山河畔而認識水的文化內涵; (三)展館具有傳達童玩內涵的教育功能,理應受到重視,但是卻是常被民眾遺忘的區塊,徒具形式! 但是以新加坡藝術節為例,總經費雖然高達一億四千萬台幣,事實上,只有三分之一來自政府預算,其他三分之一企業贊助,三分之一票房。政府預算中,以藝術理事會為首直接負責節目策劃、邀請,而由於藝術也是旅遊局重要業務項目,不但設有藝術行銷部門,旅遊局自然必須配合提撥預算負起藝術節的宣傳行銷重責;才剛閉幕的新加坡藝術節包括表演、及免費的展覽、戶外活動,總共吸引了二十萬的觀眾參與,賣出四萬張票,上座率為百分之八十點二。兩個官僚體系合作,不走台灣官方最近流行的BOT外包方式,也能讓人多事雜的藝術節行政發揮最高效率。另外,新加坡為了達成藝術國際化,提出了五年超越香港、墨爾本,長期目標媲美倫敦、紐約為指標。 綜合以上,舉辦了十二年的童玩節就這樣遽然宣布停辦,縱使讓人錯愕及悵然,殊不知節慶活動能延續是非常不容易,童玩節品牌的建立也不是一兩年可做到的。我想,宜蘭縣政府或是中央相關單位或許可藉此票房不佳的機會,進一步思考節慶活動主體性的問題,思考再發揮創意形塑活動的獨特性與不可取代性的問題,畢竟根據品牌行銷研究統計,一個品牌從無到有所花的成本,相對於以既有品牌作更新還來得高了。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