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08 14:48:38瀏覽932|回應1|推薦5 | |
教育部日前表示,將透過修法及從嚴評鑑,明年起將要求評鑑不良大學減招,加速大學退場機制,預計至少十所大專院校可能關閉或整併。 國內四年制大學今年正式突破一百所,是十年前的二點六倍,大學招生容量大增,帶動分發錄取率逐年攀升,今年突破九成五,預估明年達到百分之百,幾乎報名就錄取,學生不愁沒有大學可讀,形同各式入學考試連具備錄取門檻的功能也沒有,實在不可思議。 更離譜的是,招收英文系學生卻未考量英文能力;亦即部分系所但求招到學生,是否名實相副根本不列入考量,致學生品質堪憂,學校水準參差不齊。去年首度辦理的大學系所評鑑,超過兩成系所未過關,南部甚至有兩、三所新辦之私校,每年招生缺額率高達七、八成,學校不像學校,連補習班都不如。 由此可見,台大校長李嗣涔所指「後年錄取率可能突破百分之一百零五,許多大學校系招不到學生,或錄取了學生不來報到,學校不想退場也由不得校方」,並非誇大之辭,教育部加速大學退場機制,絕對有其必要,且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我不禁想要反問,為何嚴重到如此地步才解決?教育部難道沒有失職之嫌? 對照日本大學錄取率約百分之七十幾,韓國為六十幾、中國大陸才五十幾,台灣錄取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委實匪夷所思,教育部早應採取對策,卻視若無睹任令大學生素質向下沉淪。如果教育部這幾年能專注本業,正視孩子愈生愈少、大學愈設愈多的嚴重性,減少拚選舉的思維,少花心思在「去中國化」上,大學水準應不致如此快速滑落。 教育部決定從修法強制退場、加強評鑑以淘汰素質不佳學校,以及專案補助緊縮等三大方向強化大學品質。但不管哪所大學都代表政府及民間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學校歷史愈久投資愈多,退場等於浪費這些投資,豈不可惜?所以不少校長建議發展轉型社會教育,比如結合產業開設教育課程,或設創意教育園區,甚至度假式充電、半工半學,讓大學教育彈性而多元。 我再次強調,去蕪存菁才能確保大學品質,淘汰不良大學乃必然的趨勢。這些建議是否可行?教育部不妨進行評估。但該淘汰的就得淘汰,素質不佳的大學沒有繼續存在的理由,不管未來要轉型還是合併,都得先經過退場這個程序。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