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20 18:55:41瀏覽981|回應1|推薦2 | |
◎2007-07-20╱中華亞太經濟與管理學會理事長╱王鳳生 「阿珠!妳也來買菜,好久沒在菜市場遇見妳啦!最近過得怎樣啊?很幸福吧?」「唉!我家那口子被炒魷魚了,油價、菜價、學費又一直漲,真不知道日子該怎麼過喔?幸福?離它是越來越遠了!」「阿珠,妳知道前陣子那個水蜜桃阿嬤吧!真可憐,兒子、媳婦、女婿都死了,就兩個老人家撫養六、七個孫子!」「啊!真可憐!日子真的是越來越難過囉!」這樣的對話反映的是台灣社會底層大多數人的心聲,聽之讓人不忍! 低收入戶年增近5000 根據內政部社會司統計,2006年全國的低收入戶戶數高達八萬九千九百零二戶,比2005年全年的八萬四千八百二十三戶,提高了五個百分點;2006年低收入戶人數則為二十一萬八千一百五十一人,比2005年的二十一萬一千二百九十二人,增加了三個百分點。過去六年來,國內低收入戶戶數也以平均百分之六點五三,也就是每年多出四千八百七十七戶的速度持續增加;人數方面,則是每年上升百分之七點五九,也就是每年均有一萬三千八百二十二人,淪為低收戶的一員。從趨勢來看,台灣低收入戶數與人數均是在逐年攀升中。 窮指數越來越高 除了窮人越來越多外,台灣連上班族的「貧窮指數」也越來越高,他們擔心淪為「下層階級」。根據一份年初的報告顯示,有高達七成五的上班族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屬於「貧窮」,以前佔多數的「小康」只剩下3.21%,更有兩成五的上班族之貧窮痛苦指數高達「10」級最高級。「貧窮感」讓高達七成五的上班族感到「痛苦」。 貧窮似乎已經是台灣當下社會的「普遍」感覺,採較嚴謹的概念,「貧窮」可分為三種:「主觀貧窮」是透過對家戶或個人的調查,由受訪者來認定「生活必需」之所得與消費水準;「絕對貧窮」通常按所選擇屬於基本需求的財貨,並計算這些財貨的市場價格,作為最低生活標準。按此種最低生活標準定義的貧窮,通常為考慮社會整體所得的分配,需按每年物價的水準更動;而「相對貧窮」則以一般人們生活水準為參照點,取某個比例作為可忍受的最低生活標準,其計算方式是從當下社會整體來考量,較適於地區間之比較。 薪水和福利未增加 台灣的中產階級雖努力工作,但由於薪水和福利沒有相對增加,似乎已有越來越多淪落貧窮線,讓人不禁擔心台灣是否已出現「中產階級消失」的現象。管理學者大前研一以國家財政與經濟結構的角度指出日本社會開始分流,中產階級逐漸消失,且多往社會底層流動,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兩邊對稱M形社會或是啞鈴式的財富分配結果;不過,依台灣的中產階級移動方向,中產階級大多數向底層偏移,而唯有少數的家庭加入有錢人的行列,台灣的社會結構或許更像是斜N型。 在瞭解台灣的「貧窮」數據後,再來談何謂「幸福」或「幸福」的追求,或許才不會那麼「虛空無聊」地淪為總統級候選人的「口水幸福」;根據心理學者馬斯洛所提出需求動機理論,幸福是建立於生理與經濟的基本需求之後,指出人性需求層次由下而上分別為:(一)生理需求、(二)安全需求、(三)歸屬與愛的需求、(四)自尊需求、(五)自我實現的需求。 其後他感到這一層次架構不夠完整,於1969年又發表了「Z理論」,重新思考多年來所發展出的需求理論,歸納成為三個次理論。認為人有七種基本的需要,其滿足先後依次排列成一個階層,包含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歸屬與被愛的需求、自尊需求、認知與理解的需求、審美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其中生理的需求為維持生存的需求,指的是生理的、本能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為尋找安全、避免危險、職業保障等需求,係指健康身體及寬裕生活的需求,可以視為對於未來生理需求的滿足,亦即一個人生理需求滿足之後,會開始產生對未來生活也能夠安穩的需求。此動機理論說明了人以需求的「滿足」為其行為背後的動機,唯有當需求被滿足時,人才會處在一個平衡的狀態。 謝長廷與幸福經濟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日前於「財經政策」記者會上提出的經濟政策不多,大部分都是「相對」於馬英九先前提出的政策而加以批判,並大談「幸福經濟」;謝長廷也批評馬英九的經濟藥方是「商品經濟」,而其所說的「幸福」,似乎指的是社會福祉的提升;且說GDP多一個百分點,人民未必會快樂,而國會亂象、M型社會才是「幸福的」關鍵,謝長廷談的顯然不是經濟的「幸福感」。我們要問謝長廷的是要如何使生理上不幸福的人民能快速產生心理上的「幸福感」? 政府增進經濟效率 如果從數據及學理面向來論述「幸福」,我們將會發現「幸福經濟」不是一個在完全不需要任何具體作為下的「政治口號」。要「幸福」不能只談哲學家柏拉圖(Plato)形而上的非唯物主義,而必須是如同經濟學家柏瑞圖(Pareto)所論述增進經濟效率的具體作為。政府應在政策上務實地將「商品經濟」的發展提升至「幸福經濟」的層次,結合所有個人的幸福感受,將其轉化成為整體社會共識。 台灣人如何真幸福 Lexus汽車在美國的廣告中有這麼一句台詞:「那些宣稱金錢買不到快樂的人,是沒有把錢用對地方!」這話然有幾分道理,但其前提是要有錢!台灣也有一句諺語說「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以此類推,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有錢未必幸福,但沒錢一定不幸福!」當失業率居高不下,三餐不濟的人民愈來愈多,我們不知謝先生所謂的「幸福經濟」,如何為台灣人民帶來真幸福?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