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細說文法手語(Y11):「文法手語」的由來及其名稱
2015/10/06 11:48:35瀏覽1711|回應0|推薦3

給聲音語言的詞彙套上手勢,變成看起來好像是「手語」的這一回事,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並沒有一定的說法。

日本聾人手語教官,木村晴美在她的《日本手話と日本語対応手話(手指日本語)―間にある「深い谷」》書中的說法是:

1878 年,古河太四郎創設「京都盲啞院」,1906 年,在東京召開「第一次全國聾啞會議」,使用的日本手語與現在的日本手語在文法及詞彙上都有相當大的不同。依據此一歷史,可以認為日本始於 19 世紀末。從古河太四郎開始從事聾教育起,經過 130 餘年,才發展成現在的日本手語。

「京都盲啞院」的古河太四郎及「東京訓盲院」的山尾庸三,作為聾教育的主導者,他們是把聾生的「土手語」(home signs)作了一番整理,成為一種「手勢法」來教導聾生。

不過,這兩位先驅,都是聽人。他們在打手語時,同時發出聲音。既然聲音及手勢同時出現,可以推定當時「手勢日本語」即已存在。

後來的發展,卻是,「手指日本語」(目前日本官方及一般社會的名稱是「日本語對應手話」)在「手語」的學習者之間大流行,亦即,社會大眾以學習「日本語對應手話」為時尚,不是學習自然的日本手語。

為什麼不教,不學日本手語(自然手語)?你也會問吧。

說起來,還真有段典故呢。

1960 年代,日本經濟蓬勃發展,日本經濟部也出面關心,推動社會學習手語。不過,那年代卻還是聾人世界的暗淡時期--就是源自於 1880 年的米蘭鬼會議--獨尊口語,手語被禁止。因為,手語不只無品、難看,還會妨礙口語的學習。政府出面推廣手語,廣設手語班,日本的聾人不知如何是好。

少數有口語能力的日本聾人被聘請去擔任手語班的老師,聾人示範手語時,同時發出聲音,但到底這種附加在手語上的口語,是否就是「日本語對應手話」還需進一步的求證。

聽人學員在聾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了「手語」。但因為整個環境是「手口」或「口手」同時出動,後來這些可算是「種子教官」的聽人學員「學有所成」之後代替聾人成為手語班的老師,於是,聽人當起手語老師後,他們教的方式是,先教較簡單的「日本語對應手話」,並且設定以後會教日本自然手語為目標。

然而,依據木村晴美的觀察,人們一旦學會了「日本語對應手話」,成為習慣之後,要轉換到自然的日本手語,是很困難的。而且,也不可能打得很自然,像聾朋友的母語一樣。

木村晴美認為日本的「日本語對應手話」(或,手指日本語)是從 1960 年代後半開始的。


「國語」指一個國家的官定語言,原本都是指耳聽及口說的聲音語言,
英國:英語(British English)
美國:英語(American English)
德國:德語
法國:法語
日本:日本語
中國:漢語(北京腔)
台灣:漢語(台灣腔) 

木村晴美強烈建議把「日本語對應手話」正名為「手指日本語」,因為它只不過是「日本語」的手勢表現而已,壓根兒不是「手語」

對岸改開後,凡事講求「與時俱進、實事求是」,manually coded Chinese 老大哥說是「手勢漢語」。而我們以傳承正統中華文化自詡的中華民國則命名為「文法手語」。

看官您覺得呢?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3228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