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2009/12/14 23:47:55瀏覽876|回應0|推薦18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醫療照護體系的日益龐大與繁複,就醫似乎愈來愈不易。 相對於『強勢的醫療機構』,一般民眾儘管期待『人性』與『優質』的醫療照護 ( 醫事人員何嘗不是如此?) 但無論是到醫院或診所的就醫經驗,經常令人不盡滿意。有些問題來自醫療問題本身的『不確定』,還有些是醫患雙方的認知差距。 早期的醫病關係屬於『主動─被動』的模式,有如父親與新生兒,後者完全懵懂, 只有基本的需求,雙方均有『照護與被照護』的滿足感;然而今天除非是意識昏迷或處於急性休克狀態,很明顯已不適用這種模式。

其後所謂的『導引─合作』模式,有如父母與青少年,醫師曾被賦予威權,病患則被要求充分的配合。以今日疾病的形態也許只有少數急性病人的恢復期適用此一模式,今日絕大多數的疾病咸為慢性,醫病互動關係則演變為『互相參與』, 病患不僅要知道生病的原因,病程的可能發展,更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起相當的責任。既然要作為自己健康的護衛者,首先應該掌握有關正確醫療資訊的相關知識,從而與醫療人員共同努力,改善自己的健康。

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而疾病的發生絕對是多重因素互相影響所導致,包括病原、環境、體質、遺傳、各人的感受性、性格傾向、經驗、支持系統等等。相同的症狀、徵侯或醫療情境,其病因或需要採取之策略對每個人而言,不盡相同。

醫療的處置絕非機械化的的行為,在醫療的領域內也尚有許多不確定性,而醫學的發展又是跳躍式的,此時此刻的處理方式,彼時可能有相當的爭議性,有許多的醫療狀況,是需要密切的觀察追蹤,隨時調整處理方式的。

要如何掌握自己的病況,確保健康,或避免所謂的醫療疏失呢?醫師與病患間有效溝通是最好的辦法。

病患應聽從醫師的吩咐,回家後要自行細心觀察、注意病情的發展,以及回診的建議,也不應忽視應有的權利,在回診之前要把有疑慮或不解的問題想好,回診時請教醫師。

因為醫師負荷太沉重,診療時間的過度簡短,醫患之間健康信念有差距,或病患不敢提問的拘謹態度,將會影響有效的溝通。 若想獲得較高品質的醫療照護,病患需要幫助醫生做好診斷,你絕對要學習觀察自己,要能詳盡陳述病史,必要時在家裡就要先做好,量血壓、或病況變化的記錄,盡可能提出困擾的疑慮,能使醫師充分瞭解你,如此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另外,注意聆聽醫師的說明與指引,本身要擴充醫學知識,才能夠與醫師共同協商,研擬出最適當的治療策略。

雖然醫師的天職是治療疾病與促盡所有人的健康,但疾病的掌控與痊癒以及能擁有健康的身心,責任大部分在患者的身上。

 

參考書目 : 誤診預防手冊 ;理查。波岱爾 博士 著; 呂碧鴻 醫師 審定; 月旦出版公司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der&aid=358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