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4 14:01:11瀏覽3709|回應0|推薦9 | |
隨著醫療照護體系的日漸繁複,一般民眾就醫時,常常感受到愈來愈多的疑問及醫療疏失;通常並不是醫生的能力不足,而是承受太多的壓力,在規定繁瑣的醫療體系裏,難免產生疏忽;這包括看診量過大,造成診療時間過度簡短、過多或過少的檢查、病史詢問不夠詳盡,對病人的不夠了解,造成誤診、或處方的疏失。 就算你進入有最好醫療設施的醫院,經常抱持忐忑不安的心情卻是常有的,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經歷過被誤診或醫療疏失的問題。 例如以下個人的經驗 : ● 有位朋友,在國內知名教學醫院被診斷是腎臟癌,開刀切除一個腎臟,後來把切除的腎臟拿去化驗,結果並沒有發現癌細胞。(切片檢查弄錯了嗎?) ● 母親的大腸癌在教學醫院被診斷為痔瘡,治療了半年,原來是第三期癌症。 ● 父親的大腿內側有一硬塊,被醫生診斷為腫瘤,排定時間開刀,結果當年因SAS大家不敢去醫院,只吃院方拿的消炎藥,延三個月才進入開刀房,在麻醉前,開刀的醫師找不到硬塊了,問病人你要開那裏?找不到腫瘤啊?馬上被推出開刀房;原來只是發炎造成的硬塊,吃消炎片就可以了。 ● 1995年時,我 因感覺心律不整,到診所給心臟科的醫生看,醫生說 : 『你那麼年輕,以前不曾心臟不舒服,不可能是心臟病,應該是神經的問題,你先吃藥看看,假如明天早上不會心律不整,那就肯定不是心臟病。』結果第二天早上,真的好了,也就沒再追蹤,不幸的是兩個月後,心臟病發作了。 差點丟了一條命,那個醫生太自信了,錯估了心律不整的嚴重性,假如當時多作進一步的檢查,就可以避免危險的發生。也怪當時自己也太沒醫學常識了。 ● 朋友老張,因為腹痛在診所就醫,被診斷是胃病,吃了半年的胃藥,後來越來越嚴重,轉到大醫院,檢查出來是肝癌末期。 ● 朋友老黃,咳嗽被當感冒醫治,兩個月後發現原來是肺腺癌三期了。 雖然常有誤診發生,但還是有很多病人完全相信醫生,其實現在的醫療可選擇的治療方式很多,病人應該隨時掌握自己的病況,若無法與醫師達到有效的溝通,只聽一個醫生的意見,難免有可能被誤診或成了醫療疏失的犧牲者。 假如病人不能完全的相信某個醫師或醫院,為了避免被誤診,應該在適當的時候,選擇換個醫生或醫院尋求第二意見,替自己或家人多爭取一個救命的機會,選擇危險度最低、最適合的治療。 何時應尋找第二個醫生的意見,避免誤診 (一): 當被診斷有癌症時,應該多問一個或兩個醫生。除了可以確認是否真的罹患癌症外,不同的醫師的治療方法也許可以作為參考;一定要記得問醫生 : 『除了這個方法以外,有沒有其他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二): 雖然是輕微的病,如傷風感冒的症狀,接受治療後,病情卻一直沒有好轉小心問題的背後,也許潛藏著一個致命的危機,不可大意。 (三) : 對診斷有疑問,對你所得到的答案和你的疑問無法吻合時或與醫師的溝通有問題時。 (四) : 當醫生建議你動手術,或有高風險、侵襲性的檢查時,你應該要問 :『為什麼要那麼快開刀?慢一點會發生甚麼事?如果不開刀呢?結果會怎麼樣?』台大醫院外科主任 李伯皇提醒,除非是緊急、非開不可,否則會死的情況 (如膽囊已破,胃潰瘍穿孔),大部分的疾病是可以等的,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就算是癌症也不須第二天馬上開刀;所以他鼓勵病人在開刀前,要跟醫生充分討論、溝通;此外當你要做整型手術,或是你被勸說參與實驗性的臨床研究,或接受新藥物、新的治療方法時,都應該問過其他的醫生,再作決定。 第二個醫生找誰? 醫療行為與人的生命有密切的關係,尋求第二位醫生是病人的權利,而且多找一個提供訊息的管道是正確的,多聽聽不同的意見,充分研討後再作決定,如果你的疾病很明確,可找同一專科的其他醫生,聽聽他們的意見。 如果面臨開刀與否的抉擇,台大醫院外科主任李伯皇建議,例如 : 腸胃外科的醫師建議你開刀,你可以去問腸胃內科的醫師意見如何?心臟外科醫師說要開刀,則可請教心臟內科醫師的看法。如果是癌症,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簡哲明建議,最好不要去問同一家醫院的醫生,因為他們的看法或治療方式,可能會較相近。當然,病人可能會面臨兩位醫師意見不同的困境。此時要靠自己評估該選擇那位醫師,不然也可再去請教第三位,甚至第四位醫師的專業意見。 找第二位醫師時,要準備甚麼資料? (1) 最好告知前一位醫師,你要去徵詢第二位醫師的意見。 (2) 備妥病歷資料、各項檢查報告、各項影像(如X光片)影本,服用的藥名(或帶著藥袋)等,並記錄你的症狀與疑問。 (3) 收集有關自己疾病的資料,增加自己解讀症狀的能力,了解可能的治療方法。(雜誌、書報、上網查詢。)有關癌症的治療,可向國家衛生研究院索取『癌症共識手冊』,可以明白醫界的共識作法,再做比較。電話 : (02)26534401 網址 : www.nhri.org.tw (4) 探聽醫師的口碑,同時別忘了,就算是最高明的醫師或醫療工作者,偶而也會出錯,但你不必成為受害者,在醫療過程中要隨時提高警覺,要了解有多少治療方法可以選擇,以及它的利弊得失,不要掉入醫療上所潛藏的陷阱。
|
|
( 興趣嗜好|運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