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4/01 20:38:49瀏覽357|回應0|推薦0 | ||
影音版 | Flash 持經法者 精而不雜 「持經法者,如行道人,寸步毫釐,不得偏倚;道路方向,正確莫遲。精而不雜,進而不退--靜思勤行,增長慧命;慈濟人間,道路綿長。」 我們最近就是以《無量義經》的精神,來配合我們「靜思勤行道」的見證。所以我們,在《無量義經》的道理,我們必定要不斷探討,去深入經藏的道理。 既然我們的道場:「靜思勤行道」--,是以《無量義經》為我們的法髓;而且「慈濟人間路」,是以《無量義經》的道理,向人間推動。所以我們必定要時時在《無量義經》去探討;所以我們必定要持,就是保持住這部經,在我們的內心。 所以說「持經法者」,我們若要了解這部經,就像人在走路,一步一步向前走,一分一分愈深入,這樣才能寸步毫釐不得偏倚。在了解當中要正確,不要稍微偏差,就差毫釐失千里了!無論讀哪一部經都一樣,對經的道理解釋不能偏差。 所以「經」為什麼要每天誦?就是要讓我們一次再一次的去體會。同樣的一句話,以我們面對著生活的環境,來看這句話--「這個經文中所說的,和外面的境界我們所體會到的,是不是我們的心境,和這個經的道理能配合?」所以我們要不斷在生活中入經典,從經典去找出道路來。 經典中,三藏十二部經談有、說空--你開始時看,談有;同這部經再看,說空--人生不都是空的嗎!是空或是有?我們還要再深入;原來「空中有妙有,妙有有真空」,我們這兩項若會合起來,那就是一條康莊的大道。 所以我們寸步毫釐不得偏倚;不能偏這邊,不能偏那邊,我們要好好走在大直道,不能偏。所以道路方向正確莫遲,我們既然知道是正確,沒有錯誤的道路,我們就不能再延遲、不能再懷疑。 所以學佛要知道生命是有限的,人間無常迅速,到底多久的時間不知道!真正佛陀所說的法,精髓有入我們的慧命嗎?點滴、點滴流入我們心中的法髓夠了嗎? 你看人若是配到有緣的髓,也是要從這個人抽出來,往那個人輸入,要為他注入患者的身上,也要一點一滴、一點一滴;我們法髓入心也是一樣,那個數量一定要足夠,但是必定是要一點一滴,不斷點滴輸入。 其實病人在受髓時,不知道是不是完全都能輸進身體內?也不知道和身體裡的細胞能不能配合?造血功能是不是有辦法百分之百都能出來?這都是未知數!我們在接受法時,和這不是一樣嗎? 我們人人已經歷久以來,六道中在輪迴,我們的病很重了,充滿了煩惱、充滿了不好的習氣;這種已經是病入膏肓,將我們真正本性,清淨的本性和智慧完全都磨滅掉了!唯一的希望就是跟我們有緣的人,將法髓入我們的心,才能慢慢一步一步除掉我們的煩惱。煩惱若較強,很有可能這法髓又是被煩惱排斥掉! 從前我們開始有骨髓捐贈時,我就常常聽醫師解釋骨髓。他說:「骨髓裡不是真正的血,是在造血的功能;所以這要配對很困難!一萬分之一!」所以那時候才會說,要來建立一個骨髓庫;若有一個人有需要,他就從這幾十萬人的資料庫,慢慢去找。 尋尋覓覓,才找個髓緣讓他移植;但是還要再看他體內的細胞,體內細胞若很強,別人的細胞進去也是容易被他排斥!所以這就是看,我們的煩惱若是很強,說不定你接受到佛法,雖然一時起歡喜,但是要身體力行,用在我們的身上,接這個法,入我們的心;雖然好的法,能夠對機逗教調教我們,但是我們自己本身,雖然讓這個法進來,但很快就被外面影響,感染出去了,很容易被別人轉過去,所以我們用這個法,根本用不上! 這就像接受骨髓一樣的道理!最好是我們自己能造血,這法入我們的心,我們自己能發揮法入心。真的是要能夠入心,才能夠「舉一隅,以三隅反」。就像是知道了方法,知道這桌角要這樣才能整齊;你要圓的,你就要這樣刨過來才會圓。但師傅給我們的功夫,只是一個竅門;我們學了這個功夫之後,形形色色的東西,我們就按照那個功夫,用在形形色色不相同的,我們的兩隻手能做出來,這才真的是法入心、功夫入心了。 所以我們在靜思勤行道、在法的泉源,我們若不很用心,從法源入心來,我們要如何把慈濟人間路,能入人群去呢?所以我們就要很認真。 「持經法者,如行人道。」同樣的道理,我們了解之後,我們心要知道,只要我們路走得對,我們不要再在那裡停駐,要趕緊向前走,不要再在那裡起疑心。 精而不雜 希望我們要精進,不要退道心。《無量義經》我們必定要常常讀,你若無法一大部的經都讀,至少那簡要的、精要的,音樂放出來也能聽。無論是聽到哪一段,聽到第一功德是什麼?第二功德是什麼?至少也能體會。 這應該我們沐浴在法流中,是這麼充足的東西。人人身上一部大藏經要讓我們看,讓我們對照在《無量義經》,哪一個人的習氣,不是讓我們在對照《無量義經》的道理呢?包括我們自己的習氣,我們到底有沒有照這道理走,我們自己也要反省。 所以我們大家在這麼好的環境,能聽、又在人群中能看,應該我們要很用心! 這部經中的道理都是人間事,都讓我們了解人間--人與人之間互相對待,人和人之間有什麼樣的習氣--,這都是一條道路鋪在前面,讓我們走、讓我們體會。 尤其是我們的道場,我們要面對的群眾很多;每天、每天都有不同的群眾,每天都有一群菩薩,將他在外面的行化,都常常回歸我們的道場來。每天早上都在分享世間苦難事,每個個案我都覺得這就是藏經。這就是讓我們看經的註解、最好的字典,我們怎麼不會用呢! 有一位學者在醫界,研究脊髓損傷要如何讓他復原。很多國家對這位博士很尊崇,都聘他去教他們、去輔導,但是他來到台灣,看到慈濟他很感動! 他一直就是表示,願意把他所研究的東西給慈濟,因為現在脊髓損傷的很多,也希望慈濟能佷快成立起來,將這研究的過程,讓我們能儘快臨床用在人的身體!但是在說話當中,他就說,他有他的理想,就是希望在研究當中,研究室能變成一個開放空間,讓一些脊髓損傷的人來看脊髓損傷,讓他能夠感覺--「我無法發揮身體的功能,但是有人在研究了,我這樣有希望!」 但是我就跟他說:「這種開放給脊髓損傷的人,來看大家在研究,雖然能提起希望,不過,這個希望是不是很漫長呢?如果很漫長,那種希望的等待,是不是會很辛苦?」 我就舉個例給他聽,我就說:「當時釋迦牟尼佛出生時,釋迦佛的父親,請阿私陀仙來為他相命。阿私陀仙抱起這個孩子來看,忽然間哭了!哭什麼呢?原來他哭的是--『我等不到這位太子,這位太子將來在人間,若不是做轉輪聖王領理國事,便是脫俗離塵,成為人間的大覺者。但是我老了,我等不到了!所以我哭了!』」 我把這個故事說給他聽,另外我們一位年輕的,他就問我:「那位宗教者是不是太自私?應該看到這位將來能覺悟的太子,應該出世能對人民很好,他是不是應該很歡喜?」 我說:「歡喜是平時跟大家說的,事情若在自己身上,等不到是很懊惱的!我若是得到什麼樣的病,知道已經在研究、有希望!要多久?三年、五年、十年?遙遙無期!如此是不是歡喜又要沉下來呢?漫長的等待是一種失落感。是不是把這些做研究的人帶去看脊髓損傷人的家境,看他們的家境有錢用到沒錢,已經變成這種的家庭狀況;這個人的痛苦,家庭的陪伴是多麼辛苦!若這些研究的人,能去看那個地方,看能否加強他的精進,趕緊啟發他的悲心,如何大家的力量趕快凝聚,縮短研究的階段,這樣不是比較好嗎?」 所以說來,這是同一個道理。就像佛陀教導弟子--「你要觀世間苦。看!世間事那麼苦,不只是你本身;芸芸眾生,你自度自利,你要度他利人。」所以要讓大家能體會「苦集滅道」;甚至要警惕大家「成住壞空」,還要對大家說心靈「生住異滅」。這種「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這些道理不只是別人在苦;你自己也會有!所以自己趕快覺醒過來,自己想要自救,這個方法同時你要救人,這就是佛陀的道理。 你要眾生苦來給我們看,看到來,他們的苦就是一直凋零了。造業不斷造,那苦中加苦;不如我們趕快入人群中去,接受佛陀的教法,入人群去,我們要精進,所以「精而不雜,進而不退」。 「靜思勤行」我們自己使命感要快提起來,「增長慧命」,我們自己慧命若沒有增長,這個法沒有入我們的心,我們要如何將這個法說給人聽? 你們會說:「師父說過我們就忘記了。」不是要你將我現在說的話每句這麼說都一字一句不漏的背誦起來;而是要能夠記得聽到後體會、瞭解到的道理。就像木匠,師傅這麼教你,教你方角的、教你圓的,其他的形態如何去轉,應該你都要會,這叫做「法入心」、這叫做慧命成長、功夫入手。所以「靜思勤行,增長慧命」。 所以「慈濟人間,道路綿長」,很長!這條路很長!我們要趕快! 所以說來,在我們學佛中,「持經」很重要!不論從第一功德、第二功德,一直到現在第四功德之後,還是重視持經。你要把此經入心來,此經入心,我們才能發揮智慧,隨機逗教,這是我們的使命。 所以請大家在使命道路中,我們要殷勤精進、慎勿放逸,所以要多用心啊!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