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十二)下(二)
2009/02/26 20:31:21瀏覽741|回應0|推薦1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十二)940313下(二)

  心當中有煩惱,等於有個小偷一樣,一不注意,就偷走了我們很多的功德法財,使我們墮入輪迴,現在注意到小偷了,就偷不了功德法財。注意,就是覺照。心當中的欲愛、色愛、貪瞋痴慢疑,這些都是小偷,所以我們心當中有一大堆的小偷強盜。世間人不知道,所以沒有辦法伏心,現在知道煩惱如小偷,才知道要伏心;如果不降伏、不制伏,就會墮入惡道,淪落三界苦海,所以必須要把它制伏,稱為伏心菩提。

  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伏心,像修觀行,剛開始都是屬於伏心;誦經、持咒、打坐、參禪,乃至於懺悔、修六波羅蜜,修種種加行,都算是伏心的方法。法門有大有小,一個是自利來伏心,一個是利他來伏心,譬如六波羅蜜,布施能降伏自己的慳貪心,同時人家得到布施的東西也能得到利益,所以這個法門就屬於大乘法門;如修七周緣慈,修數息觀,乃至於參禪,修四念處觀,這些只是自己得到利益,所以是屬於小乘法門。伏心就是要誦經、持咒、打坐,這是屬於初門。止觀,止就是伏心,把這念心伏下去,是一個最開始的法門。由於伏心有了工夫,才會明心,明心就是明白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在哪裡?就是大眾聽法這念心,明白這念心是不假外求,不是菩薩給我們的,也不是父母或其他神明給我們的,是本具的,這就是「明心菩提」。由明心然後繼續保養聖胎,站得住、站得長,這就屬於「出到菩提」,這就是工夫了。繼續努力,一直達到最高的站得住、站得長,在動中也站得住,在靜中也站得住,在逆境、順境也站得住,在白天、在晚上也站得住。站得住就是這念心不迷惑、不攀緣,不怕念起,只怕覺無,就是這樣時時刻刻注意這念心,這就是照顧話頭、照顧腳跟。繼續這樣子用功,慢慢時間一久,最後三惑漏盡,二死永亡,到達「無上菩提」。所以,由凡位到賢位,由賢位到聖位,聖位到十地滿心、到等覺,最後到達妙覺,這就是究竟菩提。這是在次第上來說,說有次第,其實這念心是沒有次第的,用這種次第來伏煩惱、來明心、來分證,使自己不會有我慢心,不會以凡濫聖。不明白這些道理就容易自卑、起煩惱。

  「咸令出離至菩提」,這是一種大悲、大願、大智,這就是為什麼要稽請三寶、要總敬三寶,一是發願,一是啟請三寶加持。一般人也有總敬三寶,可是他們可能不是為普濟眾生,不是為了眾生的生死迷愚鎮沈溺,也不是為了使眾生成菩提。初初學佛,心量沒有這麼廣大,天天禮佛、拜佛、念佛,目的是使自己業障消除、身體健康,乃至於家庭和諧、事業順利,這是一種初步的信仰,初步的信心。進一步,總敬三寶尊是為出世法、為了生死的法、為成正覺的法,乃至於成無上正等正覺,不但是自利,而且是要普濟利益眾生。這是我們發了大願心,願三寶慈悲加被,使每一眾生都能脫離生死苦海,都能證到菩提涅槃。由於我們有這種心願,所以必須要依願起行,才能達到圓滿。

  這一段稽首總敬三寶的意義就是在自利、利他,祈願三寶慈光加被,不是為名、為利,也不是為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完全是為普度眾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行。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89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