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十三)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
2014/09/28 11:00:09瀏覽12672|回應0|推薦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十三)

惟覺法師開示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前面講到「無苦集滅道」,連涅槃也要空掉;假使執著涅槃的境界,就不能得到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就是大般涅槃,也就是《六祖壇經》所說的:「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圓明常寂照」,是指當下這一念心、大眾聽法這一個心,寂靜無為,這是最高的究竟涅槃。「圓明」,就是指這一念心性圓滿光明。沒有我執、沒有法執,三覺圓滿、三諦圓滿,一切功德圓滿,遍照法界。

  這一念心性達到圓滿了,是寂然不動;不但不動,而且這念心就像燈一樣明亮,所以稱為「圓明常寂照」。不動,就是定;明,就是慧。定慧不二這一念心,能照過去、能照現在、能照未來,所以三世不離當念,無論行住坐臥,這念心都在定慧當中,所以說「圓明常寂照」。這念心人人都有,都能成就究竟涅槃。

  雖然人人都有,但凡夫不知道,所以說「凡愚謂之死」。一般人認為人死了就死了;外道看到人死了以後如燈滅,稱為斷見;在二乘,認為我們這一個心證到空性即是。這些都沒有達到究竟涅槃,所以要把「苦集滅道」也空掉。

  「無智亦無得」,不但是空菩薩的法門,還要把菩薩的智與得空掉。智、得也有深淺。聲聞、緣覺之智,是但空智,有智、也有得。聲聞修三十七助道品、四念處觀,這個就是「智」。觀成功了,煩惱漏盡了,乃至於證到偏空這個理體,這就是「得」。菩薩的能觀之智,照見五蘊皆空,「得」就是顯出這個空理;以能觀之智證到真空之理,這就是「得」。佛法中所有的聖者,無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是一個智、一個得。雖然都是一個智、一個得,但有深、有淺。最後到達如來的境界,智理一如,能觀之智和所觀之理變成一個了,是一如的境界。聲聞、緣覺,把智和理分成二個,智是智、理是理,用這一個智入這一個理。其實智是本具的、理也是本具的,既然是本具的,就不能執著;一執著,又成了法執。如《楞嚴經》裡面所說的,我們這念心就像大海水一樣,無量無邊,但由於執取,而讓我們不識真心,就像捨棄了大海,反而取海中的一個水泡以為是大海一樣顛倒。

  所以「無智亦無得」,無能觀之智、無所觀之理,也就是不要執著能觀之智,以及所證涅槃之理。《圓覺經》云:「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一個是根、一個是塵、一個是智、一個是識,都是幻化不實的境界。所以,能觀之智也要放下,「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非幻」是什麼呢?就是「圓明常寂照」,就是究竟涅槃,這是本具的。為什麼能觀之智、所觀之理,都要空掉?假使沒有把這些空掉,就得不到後面最高的境界,所以說「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因為我們這一念心沒有任何執取,才是實實在在的。有所得,就有一些些執著;有一些些,還是有一個罣礙存在;所得的境界壞掉了,就沒有了,一樣是生滅不實的。所以「無所得」,才能契入本心、本性。本心本性是本具的,這才是真實不滅的。

  前面的經文告訴我們,聲聞、緣覺能契入涅槃的這一個智、所得到偏空涅槃這一個理,都要放下。把偏空涅槃放下了,才能進入菩薩的境界,所以說「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菩提薩埵」的簡稱是「菩薩」。如果進一步修菩薩的法門,也是依據般若波羅蜜多,智也放下、得也放下,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真正達到沒有罣礙的境界了。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沒有罣礙,也沒有恐怖。心當中一法不立,這一念心性現前,什麼都沒有了,哪裡還有恐怖?凡夫眾生都是有恐怖,為什麼?因為有色身的存在,執著色身為實有,恐怕身體會壞掉,恐怕自己的財產會被人偷走……患得患失,所以心生恐怖。因為有我執、我所,就有生死輪迴。

  菩薩用般若之智,證到我空、又證到法空,了知身體內四大是空,外在四大也是空,一切現象界都是空,六根、六塵、六識、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諸法畢竟空寂,哪裡還會有得失?

  到達這個境界,閻王、小鬼、無常……任何人都找不到自己。沒有患得患失、生老病死、生死輪迴,也沒有世間上種種大三災、小三災……即使世界壞掉了,都不影響自己,因為這一些都是業感所現──無論是大三災、小三災、生老病死……所有一切都是業感。已經沒有這些惑業了,當然就沒有這些果報;同時,這一念心性已經超越了空間和時間,脫離了所有的恐怖,就如同如來證到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哪裡還有什麼恐怖呢?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檢視看看自己還有沒有恐怖?假使有恐怖、有驚恐,就還沒有得到禪定、還沒有契入真理。如果契入了禪定、契入了真理、契入了真心,確確實實具有大無畏的精神,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不會心生恐怖。

  因為心沒有罣礙,所以沒有恐怖。心當中沒有種種煩惱,外面就沒有種種苦難。沒有我執、沒有法執,乃至於「二死永亡」,就超脫了生死輪迴,就無有恐怖。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師經論開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7658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