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十一)
2014/09/14 09:53:20瀏覽984|回應0|推薦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十一)

惟覺法師開示

  想要離苦,就必須證到寂滅涅槃。要證到寂滅涅槃,就必須修八正道、修四聖諦,這就是真理。聽到四諦之理,悟了道,就屬於聲聞道。聲聞道是三界最實在的真理、是佛法的根本,所有大乘的佛法都是由四諦從淺到深慢慢衍生出來的。

  所以,如果我們對四諦的道理沒有徹底地了解,其他行門都不容易相應,為什麼呢?沒有了解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的道理,其他道理便會似懂非懂。聽到「心即是佛」,不知道安住哪一個心?這念心安住不下來,就始終在三界當中受輪迴。相反地,假使對四諦的道理認識得很真切,這一生修任何法門,都會有一些成就、都很相應。所以,四諦是人生的真理。修四諦相應了,證到羅漢果了:「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就是證到阿羅漢的境界。

  《心經》這個地方提到「無苦集滅道」,就是一種超越,把「苦集滅道」也空掉了。為什麼呢?在三界、在凡夫的角度來看,阿羅漢是最高的聖者;如果在佛的角度看,阿羅漢還是不究竟。既然是不究竟,就要超越,修行就是要達到究竟,不要在路上耽誤了。聲聞覺得眾生難度,而佛道日遙,視「三界如牢獄,生死是冤家」,所以要了生死、出三界。怎麼出三界?不是用身體出三界,而是用這一念心來思惟,用析空觀的方法,證到空性,就稱為偏空涅槃。能觀的這個心和所觀的偏空之理,一念相應,就證阿羅漢果。

  人生有這麼多苦,我們用分析的方法,看看苦從何來?怎麼了苦?苦是從我們的身體而來的,如果沒有了身體,哪裡還會有苦?那麼,身體是什麼?哪一個是我?……坐在這裡分析:我的頭髮、眼睛、皮膚、指甲……都屬於地大;既然這些都不是自己的了,都屬於地大,地大就歸地。歸,就是歸還。我的血液、眼淚、痰淚精氣、大小便利,屬於水大;水大就歸水,與我沒有關係。身上有熱量,屬於火大,火大就歸火。我們的出入息、一切動作是風大,風大就歸風。慢慢地思惟這一個道理,想一遍、二遍、三遍……十遍、百遍……忽然一念相應,空性就現前了。

  能想的這念心與所想的空性四大,好像是杯子和杯蓋一樣,忽然一下「叭」地相應了,空性就現前,悟到整個世界都是空性,沒有任何東西存在,入了空定。繼續這樣修,愈修愈深,隨便動一個念頭,馬上空性就現前,就入空定;入了空定以後,功夫繼續再加深,六個根本煩惱斷了,六神通就現前,這是屬於聲聞道。這就是寂滅涅槃,涅槃一現前了,寂靜快樂,離開三界、了生死,什麼人都找不到自己。

  涅槃道,是小乘聖者所追求最高的境界。小乘聖者不是以這個色身為身,而是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為身。持戒清淨,一起念頭馬上就入定了,這就是證到涅槃的果。

  這個涅槃的果,稱之為「有餘涅槃」。有餘,就是還有餘報。什麼餘報?因為只斷了見惑和思惑,界外塵沙惑、無明惑還沒有斷;其次,還有餘報,這個身體還是不得自在,雖然可以入定、入到真空,出定了還是要吃飯、還是要穿衣,還有這一個餘報,所以稱之為「有餘涅槃」。

  第二個是「無餘涅槃」,聲聞證到五分法身,不想住在這個世間了,於是灰身泯智──不但不要這個身體,連所證到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統統泯滅,單取一個真空,認為真空才是究竟的、不滅的,這就是無餘涅槃。

  無論是有餘涅槃或無餘涅槃,在佛的角度來講,都是方便。小乘聖者積極地要了生死,恐怕再來三界受生,所以要先入涅槃。猶如向寶所走了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沒有走完,所以還是不究竟。

  《心經》這個地方要把「苦集滅道」也空掉,因為它不是最究竟的。站在凡夫的角度來看,那是最高的;站在佛的角度來看,就是不究竟。佛希望每一個人都成佛,所以說「無苦集滅道」。

  所以,我們要了解涅槃就是寂靜,世間上沒有一個法能超越寂滅涅槃的快樂。即使沒有真正達到寂滅,大家可以試一試,一天下來感覺很辛苦、很疲勞,靜坐一下,什麼都不要想,只保持這一念心的平靜、寧靜,能夠保持三分鐘、五分鐘,馬上精神抖擻、精神飽滿。所以,這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功德,不是一般人所能領悟的。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師經論開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720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