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八)
2014/08/31 11:54:03瀏覽924|回應0|推薦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八)

惟覺法師開示

  但一般人轉世的時候,隨業流轉,什麼都看不到,只看到男女發生性的行為,看到男根和女根在交接,這時候心當中一動,起了貪愛──男眾貪愛女根、女眾貪愛男根──心動的那一剎那,就入到母胎裡去了。這時,自己還是不知道受孕了。男根和女根繼續摩擦,摩擦生火,就看到母胎裡一片光明,以為自己在一個宮殿裡。等到男女的事情結束後,什麼都看不見了,烏天黑地,好像在一個黑洞洞的房子裡,到處摸索,始終出不來,這就是受孕了。

  受孕了,就由「識」到「名色」。「名色」,「名」就是心,「色」就是物質的存在,這個物質就是「胎」。人的身體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由於父親的精子、母親的卵子,包合這一念神識,就成為我們現在的人身。

  神識入胎之後,經過一天、兩天……七天,慢慢精子、卵子就凝成團,在佛法裡稱為「羯羅藍」,只是一個光滑的團聚。到第十四天,有一點點像胎胞了,但並沒有一種肉質的存在,只是一種胎胞的形相,稱為「頞部曇」。經過第三個七,稱為「閉尸」,就是軟肉,神識被包圍在軟肉當中。經過第四個七,軟肉慢慢變堅硬了,稱為「羯南」,這是梵語,中文的意思為硬肉。到了第五個七,大約三十五天的時候,五官長成了,有眼、耳、鼻、舌、身。到第六個七,人的形相出來了,有四肢五官的雛形。到了第七個七,人形具足了。因此,在這一個階段當中,不外乎是一個「名」,有心;不外乎是一個「色」,有質礙、有形相,總稱為「名色」。

  由此可知,人到最後要往生時,這一念心要能作主;能作主,就不會隨業流轉。乘願再來的菩薩,入胎時自己知道,住胎時自己也知道,出胎時也知道,這一念心始終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開悟的人就明白這個道理;沒有開悟的人,聽到這個道理,還在懷疑當中。

  所以,打坐的時候,這念心千萬不能迷失;這念心迷失了,就隨業流轉。平常無論動靜閒忙、逆境順境,照見諸法畢竟空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般若的智慧,絕對能夠了生死。

  一般人沒有這個覺照,看到境界就產生迷惑。佛經裡面提到,人往生了以後,看看識神(即阿賴耶識、第八識)從哪個地方出去?所謂「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傍生出膝蓋,地獄腳板出」,從頂門出去,就入聖位;從眼門出去,就生天道;從心口出去,就是投生人道;從肚臍眼出去,就墮入餓鬼道;從膝蓋出去,就墮入畜生道;從腳底出去,就墮入地獄道。這就屬於識。所以,時時刻刻都要能作主,能作主,就能了生死;不能作主,就不能了生死。

  從「識」到「名色」,慢慢六根具足了,就稱之為「六入」。為什麼不叫「六根」?因為六根遇到六塵境界,產生了執著、產生了貪愛,就稱為「入」。因為六根能入六塵,所以稱之為「六入」。

  出生了以後,六根接「觸」到六塵,產生一種感「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還有憂受、喜受。慢慢長大,對於外面的境界開始產生憎愛。看到好的境界,就生貪愛;有了貪愛,就要占有。看到壞的境界,就生厭惡,產生排斥。這是由「受」到「愛」。有了接「觸」,產生了感「受」,好的就有「愛」,想要占有,這就是「取」。「取」不到,就巧取豪奪,乃至於偷、搶……造下種種惡業,這就是「有」。

  「有」,就是業有。有了愛,一定是要造業了;造了業,一定要受報,就感未來的「生」。生到哪裡?就看現在所造的是善業或惡業?造善業,就往生到好的地方;造惡業,就往生到壞的地方去。既然有「生」,一定有「老」;「老」了一定要「死」。

  業,有善業、惡業、不動業。什麼是不動業?修了禪定,生到四禪天;定力散掉了,又要隨業流轉。這都是業,都要受生到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始終在輪迴當中。

  所以,十二因緣當中,因為有過去「無明」的「行」,才有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支的苦報。有現在五支的苦報,現在又種下「愛」、「取」、「有」的因,將來一定有「生」、「老死」的苦果。所以,過去的因感現在的苦果,現在的因又感未來的苦果……十二因緣是流轉不停的。

  過去的無明、行,是因,感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果。由於現在又起惑──愛、取、有──又感未來的生苦、老病死苦。十二有支,不外乎是「惑、業、苦」三煩惱、三業道,所以唯識有一個頌:「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無明、愛、取,是三種煩惱;行、有二支,就是造了業;從識一直到受,最後是生死,一共是七支,統統是受苦,所以「七事同名一苦道」。這就是十二支的緣起,是生死流轉門。過去因感現在果,現在因感未來果,未來又是受生,又和現在一樣,始終是沒有完沒有了。所以,無明是因,因為有無明,所以衍生這麼多的問題出來,這就是眾生境界。

  透過十二因緣來分析,就能了解每個人修行都應該從當下這一念心來返照,這是最重要的。所謂「頓悟自心,直了成佛」,頓悟了自心,轉識成智,「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大眾聽法這一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寂照一如,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那麼,色蘊沒有了,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統統沒有了,乃至於十二入、十八界都沒有了,所謂「一念不生,萬法無咎」,就是這個道理。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師經論開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670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