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五)「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2014/08/28 22:24:02瀏覽783|回應0|推薦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五)

惟覺法師開示

  佛法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同樣一個東西,由於每個人的心意識不一樣,善惡業不一樣,所感受的也不一樣;同樣在一個地方,由於每個人心念不一樣,同一個時空下,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譬如,師父在上面講經,大眾坐在這裡,有的人心很清淨,很專注地聽法,感到很歡喜,蚊蟲咬他一下,他也不知道;聽到下課了,還覺得:「怎麼這麼快就下課了?」相反地,假使心沒有專注,還在分別、打妄想,想到自己的種種事情、想到外面的事情,乃至於聽了感到沒有意思,東看西看,心想:「怎麼還不下課?」甚至落入昏沉,打了瞌睡,就感到時間很長。

  同樣在一個時間、空間當中,每一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這是什麼道理?由於心在專注當中,已經超越外面虛妄不實的境界,所以就覺得時間很短,一個鐘頭、兩個鐘頭一剎那就過去了;假使心在散亂當中,還在攀緣、分別、執著、取捨,坐在這裡感到不耐煩,兩腿又痠又麻,屁股也坐疼了,就感覺時間很長,為什麼?因為這個心攀緣、分別、散亂、取捨,所以對時間、空間的分別都現出來了。其實,外在的時間、空間,都是心意識的業感──由於心意識專注或散亂所呈現出的虛妄不實的境界。

  淨土宗說無量光、無量壽,就是沒有時間、空間。不僅在淨土,色界天當中有一個光音天,沒有時間、空間,僅以定心發出光明,互通心意。在淨土當中,只看到蓮花的開闔。蓮花打開就是白天,闔起來就是晚上,晚上也是無量光、無量壽。蓮花的開闔還是一個虛妄的境界,是淨業所感,仍屬於色法、心法。無論是穢土、淨土,都是色、心二法。生什麼心,外面就感什麼色。

  了解色法是虛妄的,不執著虛妄的境界,當體即空;假使執著色為實有,馬上就產生質礙的境界。我們分析色法,到最後得到「色即是空」的結論,這是屬於科學;用天眼來看,也是如此。這就屬於菩薩的智慧。

  佛法講到最高,就是一個智慧心。這一念心,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理體,智理一如,色空不二。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明白這個道理,就了解色當下就是真空,不需要滅色再去找空,也不需要另外去求一個真空,這些都是把色、空分成兩邊。小乘行者視三界如牢籠、生死是冤家,認為身體是一個質礙,有質礙就有生、老、病、死,所以要滅色歸空,卻不知道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我們這一念心意識所產生出來的,因此,生死不是冤家,生死就是涅槃、菩提。《六祖壇經》云:「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

  講經說法,必須視對方的根機。假使對方對佛法一點都不認識,跟他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就很難接受。假使對方感受到整個世界都是苦,什麼都不可靠、什麼都不可信賴,感覺一切都很渺茫,必須要找一個依靠,此時就可以跟他講淨土、講未來;如果他已經知道很多道理了,根機、因緣成熟了,就可以跟他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

  在這裡,觀世音菩薩以舍利子為當機,因為舍利子的根性最高。因此,要明白這個道理,也需要具足一些智慧。同樣在一個世界、同樣在一個空間,每個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樣,所以「一法具足一切法」。佛教講天宮、天堂,海裡有龍王,月亮裡有月光菩薩,但有些人認為科學已經發展到太空、地下,人造衛星連海底都能探測、照相,發現裡面沒有龍宮、沒有龍王,月球上也沒有菩薩,那麼這些是不是虛妄的?不是的!

  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就了解每一個眾生所見到的世界都不一樣,同樣是水,人看到水是水,龍王看到水就變成宮殿。以肉眼來看,當然找不到龍宮、天宮。龍宮不一定在海裡,只要有水的地方,都能呈現龍宮出來;龍王也不一定是魚,龍王有幾種,隨依報的不同,有蝦蟆龍王、魚龍王、蛇龍王、象龍王、馬龍王……

  天上也是一樣,人看到雲層,天人看到雲裡面就是有宮殿;我們看到霧,霧裡面也有宮殿;我們看月亮上都是岩石,其實裡面就是宮殿,只是一般人看不見而已。我們的六根,是善業、惡業或善惡業夾雜所產生出來的果報,我們只看到自己的依報,看不見其他眾生的依報。這個依報就屬於色,因為色法是一種真空,隨著十法界裡每一個眾生的功德、善法,而產生出不同的果報,隨業所現。佛經裡有一個記載,有一個人經過山林,看到樹上垂吊著一條蛇,就趕快離開了;第二個人經過這裡,看到的不是一條蛇,而是一串銀子。


  前面的經文告訴我們「照見五蘊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執著色、執著空都不對,因此觀世音菩薩進一步解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斷除凡夫和小乘的執著。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前面照見色法是空,受、想、行、識也是空,恐怕一般人執著空,又成了斷滅,落入頑空,沒有辦法啟發菩提心,所以,馬上又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空即是受,受即是空;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空、有無礙。就等於蘇東坡所說的:「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煩惱就是菩提,不要離開煩惱另外去找菩提,不要離開生死另外去找涅槃,生死當中就有涅槃自性,煩惱當中就有菩提自性,這就是更進一層了,屬於最上乘的佛法。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師經論開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670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