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二)
2014/08/25 11:42:56瀏覽2336|回應0|推薦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二)

惟覺法師開示

  五蘊是屬於眾生生理和心理的現象,「色」是屬於物質、屬於生理的現象;「受想行識」屬於精神、心理的現象,屬於心意識的活動。在佛法來講,把心意識的活動,分成這四種狀態──受陰、想陰、行陰、識陰。

  以心理學來講,第六識屬於情感,我們現在這一個意想,一般人稱為「觀念」,在佛法就是屬於「行陰」。另一方面,以認識的角度來說,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一種認識,就屬於識陰。這些都屬於精神層面。

  現在的科學、哲學,都是在色、受、想、行、識裡面打轉,始終跳不出這個範圍。我們的世界分成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研究物質的這一種學問,就屬於科學;研究人生的這一種學問,就稱之為哲學。無論科學如何研究,還是在色法當中;無論哲學如何研究,還是在受、想、行、識當中。

  佛法告訴我們,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要把五蘊照破,才能跳出這一個世界。五蘊照破了以後,就破除了我執。破除了我執,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了,屬於解脫世界。所以,佛法和一般的科學、哲學,有層次上的差別。

  《大般若經》中提到,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事。什麼是「色如聚沫」?我們的色身由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組成,就像水當中的泡沫一樣。這些泡沫,是因為外面的風衝擊水所形成,是緣起法,因緣和合而有,是不實在的。所以,「色如聚沫」,色身是聚集四大、四種水泡而成,是因緣和合。四大分散了,人就不存在了;四大沒有分散,聚沫就存在。雖然存在,還是虛妄不實的,總有一天會破掉。

  「受如水泡」,「受」就是領納,是一種感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乃至於喜受、憂受。假使不了解「受如水泡」,拚命在感受上去追求,殊不知所追求到的,還是一個水泡,最後這個水泡還是會破掉。所以,得到了,也還是水泡;得不到,能想的這個心,還是如水泡一樣。感受是虛妄不實的,你認為是苦,不一定每個人都認為苦;你認為是樂,不一定每個人都認為樂。所以,感受純粹是虛妄的。

  「想如陽燄」,我們的第六識看到外面名利財色當前,就要去追求,這個就是「想」。「想如陽燄」,「陽燄」就是太陽光,太陽照在地上,產生一種幻覺,就像一片玻璃、一潭清水。《楞伽經》舉了一個譬喻,有一群鹿沒有水喝,看到前面有一片清涼的水池,拚命去追逐;其實,那根本不是水,而是陽燄的反照。為什麼變成了水?因為渴愛,因「渴」而「愛」這一個水,始終在想這個水,所以看到陽燄也變成了水,其實都是虛妄不實的。我們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就像陽燄變成水一樣,等於是海市蜃樓。

  「行如芭蕉」,第七識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想善法、想惡法……不停地生滅。「芭蕉」沒有實性,一層一層地剝開,裡面什麼都沒有。行陰也是一層一層的,生生滅滅,生滅不停,是虛妄不實的。

  「識如幻事」,六根對六塵,當中產生了識塵境界,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如幻事」,就像魔術一樣、像電影一樣,虛妄不實。

  我們明白了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妄不實的東西,所以必須要照破;假使照不破,就被色、受、想、行、識蒙蔽了。一旦被蒙蔽,就迷失了本心,起惑、造業,就隨業流轉,在六道中輪迴、在三界中沉淪,枉受生死之苦。

  了解以後,不希望受色、受、想、行、識的蒙蔽和障礙,就要回光返照,用我們的智慧心來照,照見五蘊皆空──色蘊是空、受蘊是空、想蘊是空、行蘊是空、識蘊是空。既然色空掉了,就不受色的質礙;受蘊照破了、想蘊照破了,就沒有這一種取捨,就沒有這一種種子,就不會造惡因;沒有惡業的因,將來就不會感惡果,所以稱之為「度一切苦厄」。

  「厄」就是厄難、災難。由於這一種厄難、災難,就產生苦。「一切苦」就是無量的苦,把它綜合起來,就是分段生死、變異生死。「照見五蘊皆空」,就能脫離無明煩惱,脫離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之苦,乃至於由見思惑所產生的苦、由塵沙惑所產生的苦、由無明惑所產生的苦。如果我們把五蘊都照破了,這些苦便無從生根、無從成立,所以稱之為「度一切苦厄」。

  以上是般若智慧──聲聞的般若智慧、菩薩的般若智慧、佛的般若智慧,深淺不一樣。有聲聞的般若智慧,就證聲聞的果報;有菩薩的般若智慧,就證菩薩的果報;有佛的般若智慧,究竟了義,就是實相,是最高、最究竟的境界。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師經論開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661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