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
惟覺法師開示
《心經》告訴我們「照見五蘊皆空」的道理,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觸六塵,必須觸物起「照」,這是觀照的功夫;照見色、聲、香、味、觸都是虛妄的,如《金剛經》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就是契悟,了悟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蘊皆空。用這一個觀照的功夫,就能遠離無明、煩惱,就能真正地離開五濁惡世。
色蘊,包含了男相、女相,美相、醜相……一切色法。色蘊既然是虛妄的,還心生貪愛,就是顛倒、就是迷糊。這個道理要經過思惟,確確實實地剖析一番,時時刻刻都要有這種覺照。
過去科技不發達,有修證的人才能契悟佛法;現代科技發達,用科技、醫學的方法,更能證明佛法的真實性。一般人把男女相當作實在的,所以起貪心,產生執著,想要占有,其實男女相都是虛妄的。例如,現在有些人想要變性,到醫院動手術,就可以男變成女、女變成男。如果男相是真實的,就絕對不能變成女性;假使女相是真實的,就絕對不能變成男性。由於相是虛妄的,所以能夠變。因此,《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看到一潭水,這個水,是實在的嗎?水也是虛妄的。怎麼說呢?科學家經過分析,水是氫和氧兩個元素結合起來的,假使把氫和氧兩個元素分開,哪裡還有水?所以,水是空性的。進一步,氫和氧是真的嗎?還是虛妄的?
水遇到了高熱,變成氣冉冉上升,水就不存在了。氣體也不是實在的,它會變化。遇到高空的冷空氣,氣就變成了雲。下降變成雨水,這時又變成水,歸還原點了。假使遇到更低的溫度,就變成了雪,乃至於凍成冰,成了冰雹。冰雹遇到熱,又變成了水。這樣去思惟,所有相都是虛妄的,對於外在的東西就不會起貪愛、不會起執著,這是般若的智慧。
佛經裡講得更清楚,人看到水是水;餓鬼看到水,變成了膿、血;天人看到水,成了琉璃;修羅看到水,成了刀劍;龍看到水,變成了宮殿;魚看這個水,就變成了空氣。我們的心意識是業識,外面的境界則是一種業感,由這業感顯現出來的業相,所以,業相也是虛妄的,哪一個是實實在在的?真正是一切法空。體悟到法空,就屬於菩薩的智慧。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五蘊也是虛妄的。我們明白色蘊是虛妄的,再也不會貪著色相,不會貪著這個假的東西。受蘊,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受,就是一種感受。我們吃了一道菜,口感很舒服,這就是樂受;覺得不好吃,這就是苦受;第三是中庸受,又稱之為不苦不樂受、捨受,吃了這一道菜,感覺也不好、也不壞,吃飽就好了,這就是中庸受。
那麼,怎麼知道受是空?我們要詳細地領悟一番,才會知道苦受、樂受、捨受都是虛妄不實的。舉例來說,每個人對於感受的認定都不一樣,四川、湖南、湖北一帶的人,喜歡吃鹹的、辣的,認為這是最好吃的。但是,其他地方的人吃了辣的、鹹的,反而感覺很痛苦。我們想一想,究竟辣的、鹹的,是苦還是樂?是好吃還是不好吃?
有的人喜歡吃臭豆腐,覺得臭豆腐很香;有的人一聞到臭豆腐的味道,頭都發昏了。究竟臭豆腐好吃?還是不好吃?有的人喜歡抽菸,一抽菸,馬上精神百倍;但是有的人一聞到菸味,頭就發昏。究竟這個菸能提神?還是讓人頭昏腦脹?有的人喜歡喝酒,喝了酒,快樂如神仙;有的人一聞到酒的味道,頭就發昏。有很多人喜歡吃苦的,認為苦瓜、苦茶很好吃,假使桌上沒有苦瓜,就覺得這一頓飯不夠味道。巴西一帶的人喜歡吃酸的,假使這一桌菜再好吃,但若沒有酸的,就覺得不夠味道。
假使酸的、苦的、辣的、臭的、甜的……種種味道是真正好吃的,每個人的認定應該都一樣才對,為什麼有的人認為好吃,有的人認為不好吃?由此可知,酸甜苦辣等味道,都是虛妄而無自性的,都是空性的,隨著每個人的嗜好、習慣,而產生種種感受,證明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虛妄不實的。所以,受蘊也是空。
再以做善事為例,我們做善事覺得很快樂、很歡喜;可是有的人認為,做善事是一種顛倒、是一種愚癡,所以一毛不拔。同樣的一件事情,每個人的認定和感受都不一樣。所以,就這樣觀照,照見色蘊是空、受蘊是空、想蘊是空、行蘊是空、識蘊是空──五蘊皆空。
能照、能思惟的這個心,就是智慧心,就是佛智,是覺悟的智慧。觸物起照,就把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了,這個功夫是練出來的。禪宗形容這個智照,就是一把寶劍,所謂「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佛」代表好的境界、好的東西,「魔」,代表不好的境界。例如,看到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也是虛妄;看到孔武有力的勇士,也是虛妄;看到白雪公主,也是虛妄……總之,看到什麼都是虛妄,這就是覺智、佛智。佛智,就是我們覺悟的這一念智慧心,非常重要!無論修任何法門,假使這一念智慧心不能生起,我們修行的功夫不會現前。
所謂「照見五蘊皆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皆空,只有這一念心,沒有第二個,一切諸法都是虛妄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只有這一念心。假使功夫用熟了,打坐時境界現前,馬上就能起智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始終安住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動的境界,這就是「千年暗室,一燈即破」。但如果還有能照、所照,還沒有歸一,就不是實相,只是一個空的境界而已。
佛經裡面提到,一個是能,一個是所;一個是賓,一個是主;一個是境,一個是心。明白這個道理了,有心、有境,心境俱在,沒有妨礙。這個地方是有心、無境,只有這一念智慧心存在,其他都是空的,只有這一念常存,這樣就能得解脫。
天台宗把這一念智照,分成三種層次,所謂「佛智照假,佛智照空,佛智照中」。什麼是「佛智照假」?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修了一切善法,知道這些境界都是虛妄的,不生貪著,而且必須儘量去做,修六波羅蜜圓彰萬善。所謂「佛智照空」,了達一切諸法緣起,畢竟空寂。體悟諸法皆空,破除執著。然後,不住假有,也不住真空,這個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就是中道實相,這就是「佛智照中」。這個地方,「照見五蘊皆空」,就是屬於「佛智照空」,這是第一步。不但破除我執,更進一步要破除法執。
假使能破除我執,又能破除法執,就能「度一切苦厄」。所謂「度」,是「度脫」之意。凡夫有分段生死,二乘和菩薩有變異生死。要出三界,必須斷盡見思惑,乃至於斷除塵沙惑、無明惑。用佛智「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脫一切苦厄,所謂「三惑永斷、二死永亡」,分段生死、變異生死,統統了脫,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種煩惱統統漏盡。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導師經論開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