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三)「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014/08/26 12:07:09瀏覽14913|回應0|推薦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三)

惟覺法師開示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當時在靈鷲山的法會當中,有很多聲聞、緣覺、菩薩。觀世音菩薩乘佛威力,看到佛的首座弟子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就以「舍利子」作為大眾的一個代表。就如同諸位在這裡聽法,師父不可能叫每個人的名字,只叫一個名字作為代表,目的是為了引起大眾的注意。因為舍利子是智慧第一,特別提醒他,他更容易了解。

  為什麼叫作「舍利子」?「舍利」是一種鳥的名字,稱為「鶖鷺」,這是舍利子母親的名字。鶖鷺的眼睛很銳利,在高空中也能看得見水裡的魚蝦;由於舍利弗的母親眼睛很利,就像鶖鷺一樣,所以名為「舍利」。舍利,是音譯,義譯就是鶖鷺。

  母親「舍利」所生的兒子,就稱之為「舍利子」,連母親一起帶稱。由於舍利弗很聰明,在母胎時,他的母親也跟著產生了聰明、智慧。所以,胎兒可以影響母親,假使胎兒很有智慧,具有前世的宿慧,也能使母親產生智慧;相反地,如果胎兒沒有這一種宿慧,也會受母親的影響。什麼影響?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以及思想,都能使胎兒的成長、胎兒的發育、胎兒的智慧受到影響,互為因果。

  有些人解釋《心經》,認為「舍」就是房舍,「子」就是住在房舍裡面的人,這種解釋是錯誤的。舍利子,也不是堅固子,不是修行的人往生後所燒出來的舍利子,而是指佛的首座弟子舍利弗。

  前面提到「照見五蘊皆空」,恐怕眾生又著空,認為統統都是空;為了破除這種執著,觀世音菩薩馬上又提示舍利子,繼續再分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由於恐怕聽法者產生了誤會,滅色著空,也就是離開波浪,另外去找水。前面講照見色蘊皆空,恐怕執著色即是色、空即是空,把色與空分成兩邊了,就會產生「色是常見、空是斷見」這一種毛病。所以又闡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是同一個,這就是更進一層了。

  凡夫認為色是實在的,小乘行者認為色即是色、空即是空,所以要滅色歸空。為了破除凡夫執色為實有,破除小乘執色、空為二;一個是凡夫的執著,一個是小乘的執著。使凡夫和小乘更進一步地了解,不落斷、常兩邊,不落色、空兩邊,所以觀世音菩薩繼續再進一步宣說此理。

  「色不異空」,色的當體就是空,不能說色是色、不能說空是空,不能把色法和空分成兩邊,所以「色即是空」,色的當體就是空。「空不異色」,在空的當體裡面,就有色法的存在。這個道理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就是這一個道理,空當中有色,色當中有空,色空不二的境界,這就真正契入如來的智慧了。

  所以,不要離開色另外去找空,「色不異空」,不是在色之外另外還有一個空;「空不異色」,真空當中就有妙有。所以,總結上面二句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當中就有空,真空當中就有色,所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空是一如的。

  凡夫眾生看到色滅掉了以後,才知道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小乘看到整個世界都是無常、苦、空,「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等到這些東西滅掉了以後,最後再顯一個空出來,屬於生滅法。這個地方超越這種智慧,色本來就是空,煩惱就是菩提,不需要滅煩惱之後另外去找菩提;生死無明就是涅槃,不需要滅掉無明,另外去求一個涅槃。所以,這是最上乘的道理。

  對治煩惱,就小乘而言,稱之為斷煩惱;就大乘來看,就稱之為轉煩惱;在無上乘來講,煩惱即菩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如。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師經論開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666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