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六)「觀自在」
2014/08/18 22:24:46瀏覽756|回應0|推薦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六)

惟覺法師開示

  「觀自在」是從因上得名。在因地的修行上,以觀行的方法,使心得到自在,使身也得到自在。眾生就是不得自在,為什麼不得自在?由於我執,執著我們這個身體為實有,乃至於看到外面的種種境界──色、聲、香、味、觸,認為都是實實在在的。心當中充滿了貪、瞋、癡、慢、疑、邪見,有種種的煩惱,就屬於眾生境界,就不得自在。

  以貪財為例,看到錢財起了貪心,假使得不到,就拚命用種種不正當的方法占為己有,小則當小偷,大則當強盜,甚至於謀財害命。六根貪著外在的六塵境界,眼睛看到好的東西,一定要去看;不看,心當中就放不下,這就是不得自在。耳朵聽到外面的聲音,就想要瞄一下。如果聽到好的,心裡充滿了愉悅;聽到不好的聲音,心裡就起煩惱。無論是愉快或煩惱,都是不得自在。鼻根也是如此,聞到香味,心裡就歡喜;聞到臭味,就起煩惱。仍然不得自在。舌根也是一樣,看到好吃的,心裡面很高興,拚命地吃,吃到肚子出問題了,就不得自在;相反地,吃到不好吃的東西,心起厭惡、心起煩惱,吃這一頓飯,心都在煩惱當中,也不得自在。


  身根也是如此,對於外在的冷暖,乃至於種種的觸受、感覺,都讓人不得自在。例如,天氣很冷,讓人冷得發抖,心裡面一定很難過、很討厭;反之,風和日麗,陽光普照,感覺心情很開朗。討厭的這一個心、開朗的這一個心起了貪著,都不得自在。我們的意根,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要它不要想,心裡面就很難過,心裡面就感覺無聊,乃至於這一些境界都沒有了,就打瞌睡了,這個意根也得不到自在。


  所以,「觀自在」,觀照般若的功夫成就了,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眼見色,知道是好的、知道是壞的,只是一個知,心不隨外面的色塵所轉,就得自在,這才是真正的自在。耳根聽到別人讚歎我,心當中知道,不因此而歡喜;聽到不好的聲音或他人的毀謗,知道是毀謗,也不起煩惱,這念心始終存在,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自在。這是在因中修行的自在,必須這樣去修,才能得到觀自在菩薩這一種菩薩果位。


  這念心能夠作主,就能自在;心不能作主,就得不到自在。明白這個道理了,就在六根上去修行。第一個,要起觀照、要起覺照;假使失去了觀照、失去了覺照,就沒有辦法掌控六根。眼根不隨境轉,眼根就得自在。耳、鼻、舌、身、意……依此類推,統統達到這一個境界了,六根就清淨了。六根清淨是初步,還要繼續用功,由六根清淨,最後達到六根歸一、六根互用,這又進一步了。悟了以後,也是這樣修;沒有悟,還是這樣修。這就是真修,這是心當中從觀照般若上得自在。


  再舉一個例子,無論是男眾看到女眾,或是女眾看到男眾,心當中忽然起了欲愛、起了色愛,馬上用觀照的方法:「我為什麼愛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般若,起了這一念心,就是般若智慧。


  凡夫眾生不知道這個相是一個虛妄的假相,所以才起貪愛。女眾看到男眾孔武有力,走路虎虎生風,身相也很莊嚴,做事情也有擔當、乾淨俐落,又很有學識,就產生愛著了。產生了愛著,還不知道這是假的,沒有產生般若智慧,沒有起覺照這一念心。如果當下這念心看到外面的境界,只要起這第一念,馬上第二念就覺察:「我又在打妄想了!為什麼看到這個境界起了貪愛呢?因為執著為實有,其實這都是虛妄的。四大五蘊都是空相,人命無常,一切都在變化。今天看到他孔武有力,一生了病,動都不能動……」這樣去分析,就是「觀」。


  如果再進一步分析「九孔流不淨」,人有九個地方都是不淨的,這又是觀照。由於觀照功夫得力,這個心平下來了、靜下來了、定下來了,心就得自在。六根跑到外面攀緣,馬上知道了,就照它一下:「誰在打妄想?誰在起貪心?」用我們這一念覺照心來收攝六根,就是這麼簡單。雖然是簡單,還是要下功夫,要慢慢練習。


  這就是從因上去努力,要時時刻刻內照,把能看這個心收回來,要反觀、反聞,這就是「觀自在」。唯識上講:「剎那率爾心,墮境第一念。」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心要時時刻刻保持正念,如《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這就是道、就是實相。這念心守不住,馬上就落入塵勞境界;落入了塵勞境界,自己還是不知道。假使我們有了功夫,就能馬上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在在貪什麼?」這一念「剎那率爾心」,非常地微細。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師經論開示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1633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