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十八)
惟覺法師開示
修行不論怎麼修,就是一個能觀之智、一個所觀之境,也就是《心經》所說的「照」。能觀之智,就是「照」;所觀之境,就是空性。天台宗說,佛智照空、佛智照假、佛智照中。「佛」是什麼?就是能觀之智。佛智照假,一假一切假,十方世界都是假相,如夢如幻、如泡如影。既然是假相,還有什麼好貪愛的?當然就不貪愛了!這是一個對治法門。雖然是對治,但已經知道運用我們這個心了。佛智照空,不但一切是假有,而且還是真空。
「照」,一種是把它照破,一種是思惟。「照」,如探照燈一樣,把我們這個心安住在一個定點,一照:「凡所有相,當體即空。」起一個念頭,十方三世所有一切立刻都是空了,這就是「照」。把我們這個心安住在一個定點上面,然後配合我們的智慧,觀照一切有為法悉皆空寂。另一種是用思惟的方法,安禪靜慮,修析空觀,觀內四大、外四大皆空,安住空理,破除執著,這就是般若。
修行不外乎是一個心、一個境,一個能、一個所,一個賓、一個主。什麼是賓主?賓,指外面的境界;主,指能觀之智,也就是我們的主人。明白這些道理,修行就找到一條路了。如果還不知道心、境,不知道能觀之智、所觀之境,還不知道賓、主,還不知道客、塵,就只是前方便。
怎麼樣才能把這個心與外面的境拿捏得很穩?禪宗祖師說:「奪人不奪境、奪境不奪人、人境俱奪、人境俱不奪」,這些道理歸納起來,就是一個心、一個境。「心」,就是能觀之智;「境」,就是外面的境界,如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境是假有亦是空性。現在不住假有、又不住真空,就是中道的境,佛智照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把外面所有一切境界掃得乾乾淨淨,只有這一念心存在,這就是「泯境存心」。哪一念心?大眾聽法這一念心。
「泯境存心」,外面什麼境界都沒有,只有這一念空的智慧心存在,獨一無二。看看自己有沒有這一個功夫?無論行住坐臥,只要提起這一念,外面所有境界都沒有了,只有當下這一念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打禪七時,就是告訴大眾要認識自己的主人,這就是境界不存、只存這念心,要來就來、要去就去,處處作主,這就是如來。一切法畢竟空寂,但這念心還要存在。
第二個,「泯心存境」。例如,希望將來生東方淨土、西方淨土、南方淨土、北方淨土,這就是「泯心存境」,有一個淨土的境界存在。檢討自己現在是不是在「泯心存境」的境界?這個境是假有,也是真空。即使入到真空裡面了,真空也是一個境。
「泯心存境」也是一種功夫,凡夫眾生這個心時時刻刻都在打妄想,怎麼泯得下來?它要打瞌睡,你拿它沒辦法;它要想東想西、患得患失,你也沒有辦法。所以,用智慧心來滅掉這些妄想,將心依靠在一個境界上,這就是「泯心存境」。
第三個層次是「心境俱存」,心不礙境、境不礙心,如同虛空一樣,不礙萬象發揮,但萬象也不離虛空,大小無礙、遠近無礙、事事無礙、明暗無礙、香臭無礙、穢淨無礙、凡聖無礙、男女無礙、美醜無礙、高低無礙……有心、有境,來來去去,「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心、境互不障礙,看看自己做不做得到?這就是第三個境界,心也存在、境也存在,有也無所礙、空也無所礙。
第四個層次是「心境俱泯」,心也不可得、境也不可得,非有、非空,不著有相、也不著空相,內外一如。明白這個道理了,心就得自在,就契入了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行不是言教,但是也不離開言教。假使離開了言教,就容易走錯路、容易錯認消息。修行過程中心裡起了煩惱,藉由研讀經典或聽聞佛法,端正知見,心安住下來,煩惱馬上就轉過來了,佛經云:「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是「一乘任運」?始終不離開當下這一念心性,也就是師父說法這一個心、大眾聽法這一個心,清楚、明白、作主,只有這一念長存。一念長存只是「體」,還要「任運」。任運,就是用,把我們這一個心運用到假有,修一切善、斷一切惡;運用到修一切善、斷一切惡,又不著善惡之想,這念心又安住下來了。運用到真空,了達一切法都是空性,又入空定了。入到空定,又把這念心收回來,又是中道實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又是菩提心。最後不著空、不著有,不著空想、不著有想,「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出不入,常寂常照,又入到清淨法身佛、又入到常寂光淨土,就是大圓滿、大威德。
所以,先要悟這一念心;悟了以後,才修這一念心;修了這一念心,契悟了實相,還要運用這一念心。運用這一念心,不外乎假有、不外乎真空、不外乎中道實相,這樣子有所體悟、有所返照、有所修證,那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皆是依據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照「五不翻」的道理來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翻音不翻義。其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裡面有很多意義,所以也不翻,所謂「尊重不翻」,現在還是稱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明白這些道理了,修一切法門,最後的目的都是在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論是眾生、無論是二乘、無論是菩薩,最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是最究竟的、才是最圓滿的。「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切法不離一法」,內外是一如的。
【中台世界】>中台山月刊>導師經論開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