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十二)下(一)
2009/02/25 20:35:17瀏覽509|回應0|推薦0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十二)940313(一)
  生死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從迷惑、愚痴當中產生出這種生死的煩惱。一個是迷,一個是愚,愚就是痴,因愚才會迷,因迷又變成愚痴,所以是互相在惡性循環當中。當我們眼睛見到外面好的境界,認為是實在的,不知道外面的境界是虛妄的,就被這好的境界迷惑了。如男性看到女性,身體很窈窕,聽到聲音很悅耳,顏色非常的鮮艷,就不知道這顏色是假、聲音也是假,不知道身形窈窕是會變化的,就被這些假相所迷,因迷而想要佔有,乃至於去造惡業,這就成痴了。因為心當中有痴心存在,就沒有智慧,沒有覺照,所以被外面境界所轉,又是迷,始終就是這樣惡性循環,所以才有生死,始終這樣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受六道輪迴之苦,所以稱為「鎮沈溺」。如同人掉到水裡,一時候頭出,一時候頭沒,又如人掉到爛泥坑裡,一腳爬出來,一腳又陷下去,就是說眾生始終在生死海當中,染了很多不好的習氣,一時候想改過,一時候習氣現前,又醉生夢死,所以始終從早上到晚上昏沈迷糊,就是鎮沈溺。鎮,是過去的習慣語,就是終日、整天。鎮沈溺,不但是從早上到晚上,乃至於這一生都是在生死海當中,沒有辦法得到安定,所以稱為鎮沈溺。

  看到眾生都是在生死苦海當中,沒有辦法得到解脫,始終是在三界六道當中輪迴,不知不覺、受苦受難,有如掉到爛泥坑、掉到水深火熱的苦海當中一般。我們認為是苦海,可是在迷的眾生,反而以苦為樂。例如告訴喝酒的人,酒不能喝,第一傷害身體、第二酒會亂性、第三酒能壞事,但是他覺得酒才好呢!酒醉如神仙,就是有種種理由喝酒。我們認為喝酒是勞命傷財,等於慢性自殺一樣,可是在迷當中的酒鬼,甚至沒有酒就不能活,迷失了本心。喝酒的被酒所迷,貪色的被色所迷,貪財的被財所迷,貪名的被名所迷,我們認為這是迷,可是沈溺當中的人不認為,所以成天起惑造業,造了業又要去受報,所以佛菩薩為了要拯救在迷當中的沈溺眾生,發起大慈悲心,「咸令出離至菩提」。咸令,咸就是全部,即要以大慈悲心使所有的眾生,都能脫離生死苦海,達到菩提涅槃的境界。

  所謂菩提,大眾都要深入的了解,佛經說:「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金剛經》裡面講,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指我們的佛性、覺性、靈知靈覺。假使不知道自己有這念菩提心、這念覺性,認為涅槃是空性,入涅槃就能脫離三界,就拼命去追求涅槃,視三界如牢獄,生死如冤家,只有涅槃是最高的,這就屬於小乘的境界。小乘用智慧心來修觀行,知道用智慧心來修觀行,這也是屬於菩提,這就是聲聞、緣覺的菩提。所以菩提,又分為聲聞的菩提、緣覺的菩提、菩薩的菩提和佛的菩提。佛是三藐三菩提,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同樣是這念心,覺悟卻有深有淺。

  菩提分成五種層次,首先是「發心菩提」,菩提是佛的智慧,修行一定要朝契悟佛的智慧這個方向努力,這就是發心。例如《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雖然沒有悟到無住心,但現在拼命努力,一定要達到無住心,這就是剛剛發了要契悟的心,就稱為「發心菩提」。觀眾生苦,發菩提心要普度眾生,這也是一種發心,這是遇到外面的境界,然後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只是一個目標、希望而已,所以要去實踐。菩提心在哪裡呢?菩提心在煩惱心當中,現在要伏煩惱,乃至於要斷煩惱、要轉煩惱,甚至於要煩惱即菩提,這樣子在日常生活上去覺察,然後覺照,由覺察、覺照慢慢把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降伏,只要心當中欲愛、貪財、貪色的心一動,馬上就把它止住,就稱為「伏心菩提」。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8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