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十一)上
2009/02/21 11:01:49瀏覽1366|回應0|推薦1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十一)940306

  「始從鹿苑至雙林,隨佛一代弘真教」,佛的教法從菩提樹下成道、證果開始,然後在鹿野苑三轉四諦度五比丘,釋迦牟尼佛為佛寶、四諦為法寶、五比丘為僧寶,這是最初的三寶;然後經過四十九年,在娑羅雙樹示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弘法的歷程。

  四十九年中除了講四諦法門,當中也有菩薩乘,也有頓、漸。所以,古德智者大師,乃至華嚴宗,就把佛說法四十九年,依著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內容、教化的內涵分成五時:第一華嚴時、第二阿含時,或稱為鹿苑時、第三方等時、第四般若時、第五法華涅槃時。「隨佛一代弘真教」,這一代有總、有別,總就是從鹿野苑一直到雙林,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如果從這個總,然後各別從內容來分,就分成五時;如果是從教化眾生的方法來分,有頓、漸、不定、祕密,稱為化儀四教;如果從眾生的根機來分,有藏、通、別、圓,稱為化法四教。

  「真教」就是真實的教法。從鹿野苑到雙林,這是一代時教,就是佛的弟子跟隨著佛陀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無論是總、是別,一代時教也好,乃至五個時期也好,所講的法都是最真實,都是了生死、證菩提、證涅槃的法。在小乘教來講,就是苦集滅道四諦,三轉四諦,最後證到真空涅槃,這就是真教;如果是大乘、頓教來講,就是中道實相。不管是大乘、是小乘,當中所說的道理都是最真實、最珍貴、最實際的一種教法,能夠脫離生死、脫離三界,能夠超凡成聖的教法,所以稱為「隨佛一代弘真教」。佛經上記載,佛的弟子有菩薩,還有比丘、比丘尼,乃至於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這些都是屬於佛的弟子,但是真正經常跟隨佛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就稱為常隨眾。

  「各稱本緣行化已」,各稱本緣,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因緣和過去的願行、慈悲、智慧和福德,每一個人有其度化的對象、度化的因緣,成就雖然是不一樣,但是,最後都是得到解脫、證到涅槃,稱為本生因緣。佛和弟子們過去有種種的因緣,一種是出世間的因緣,一種是世間上的因緣,一種是過去的願行,過去發了大願,要普度眾生,乃至於要證到阿羅漢果。每個人的願不一樣,有的願屬於自利;有的不但要自利,自己得解脫,還要普度眾生;更有的還要成就佛的智慧。「行化已」,行就是行持,化就是度化眾生,這些全都達到了。

  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天魔就請佛入涅槃,說:「世尊,你過去所發的願已經實現,現在已經證到無上菩提,應該要入涅槃了。」佛就說:「雖然是證到菩提涅槃,我過去還有願行,要普度眾生;過去的佛證到涅槃,還要使正法流布,還要四眾弟子具足,現在,這些因緣還未成就,行化還未圓滿,所以不能入涅槃。」等到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天魔又請佛入涅槃,說:「世尊!你說正法沒有流布,四眾弟子不具足,不能入涅槃。現在你已經證到菩提涅槃,正法已經流布,四眾弟子也已經具足,應該入涅槃了。」所以,佛就宣布三個月後入涅槃,這就是本緣行化已。

  舍利弗,一聽說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覺得身為佛的弟子,不忍心看到世尊入涅槃,自己就先入涅槃,這都是個人自己的心願,所以,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心願。像目連尊者,專門以神通來普度眾生,所以每個人的慈悲、智慧、禪定、福德因緣,和過去的願行都不同,所以這一生的因緣也都不同。雖然不同,但最後自己過去的願行已經圓滿了,沒有得度的已經種了善根,得度的已經是出了三界、證涅槃了;像現在受了三歸依的人,雖然是沒有得度,將來彌勒佛出世的第二個法會,就是度現在受過三歸依的人都成道證果。所以,佛也好、佛的弟子也好,過去的願行、因緣通通是圓滿了,佛的弟子最後全部被授記成就佛果,所以說「各稱本緣行化已」。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7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