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十)下
2009/02/20 20:28:06瀏覽868|回應0|推薦0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十)940227
  佛法講因果通三世的道理,講緣起性空、講人人本具佛性,如果與這些道理相違背,就不是真正的道,這就是邪,要轉過來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固執己見,先入為主,就像山這樣子堅固、不動,所以稱為邪山。

  佛法上,有見惑、有思惑。如果破了見惑,也就是破除了邪知邪見的執著,就能證到初果羅漢。所以,不正的知見必須要破,不破不能與道相應。要破除邪知邪見,就是要把諸法緣起的智慧養成,知道世界是因緣和合所產生的,這樣就是正知見。有正知見就能了解諸法緣起、緣起性空的真理,這個知見、這個智慧現前,就能破除邪山,邪山就是指知見的執著。要證到「八輩上人能離染」,就要反照、思惟,要修戒、修定、修慧,用現前這念智慧心來破除自己邪知邪見的執著。 


  「永斷無始相纏縛」,因為有金剛智杵,證到三昧境界,得到了正定,所以能夠永斷無始以來的業障、煩惱。在佛法裡,把煩惱分成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能夠斷除見思惑,就證阿羅漢果;斷除塵沙惑,就能證菩薩的智慧;能夠斷除無明惑、無始無明,就能證到佛的智慧,稱為三惑永斷、二死永亡。所以阿羅漢以金剛智這念覺照心、定慧心,永斷無始相纏縛,不是暫時伏惑,而是斷惑。先伏後斷,伏就像石頭壓草一樣,把草壓下不讓它生長,如誦經、持戒,乃至於持咒、思惟佛法,時時把這念心靠到善法上面,慢慢時間一久,定就會現前,就能把平時的貪、瞋、痴煩惱伏下不動,不動並沒有斷煩惱,只是暫時把它伏下。而這裡說的是永斷,就是把見思二惑斷的乾乾淨淨的。

  我們這念心是無始無終,煩惱是跟著我們過去迷惑的心而來的,所以煩惱執著,也是從過去到現在一直跟著我們,覺性與無明就像金和礦一樣。因為金當中有礦,礦當中有金,礦是金裡面含藏的渣滓,金礦是一體的;所以,菩提和煩惱,也是一體的,因此稱它為無始。既然是一體的,如何斷呢?佛性是本具、是無始無終,修行就如披沙鍊金,把所有的執著,見惑、思惑,乃至於塵沙惑、無明惑,慢慢返照,最後得到金剛喻定。

  金剛喻定,又稱無間定,無間是指當下定慧不二這念心,沒有一點點空隙;就是這念心達到定的境界、達到絕對的境界,沒有妄想,沒有昏沉,好像是一盞明燈一樣,時時刻刻現前,這念心養成了,像金剛一樣,當中不夾雜、不間斷。所以打坐修數息也好,修任何法門也好,要用功到綿綿密密,不夾雜、不間斷,目的也是希望得到這念金剛的智慧,這念清淨的心。這念清淨心現前,好像燒香的香煙嬝嬝上升,當中沒有一點點空隙。我們用這種智慧,慢慢煩惱稀薄,妄想、昏沉減少,這念清淨心就會現前。清淨心就是清清楚楚這念心,就是這念覺性,這念覺性就稱為菩提自性。這念覺性雖然是本具的,但要慢慢養成;如果不養成,就達不到金剛智杵這種定慧,等到這念心達到了這個境界,就能夠永斷無始相纏縛。

  纏,就是纏縛、煩惱,好像天上的雲一樣,會遮蔽日光;我們心當中有所謂五蓋、十纏等煩惱。這些煩惱把它濃縮起來,不外乎是貪瞋痴,再慢慢把它分析,就是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邪見,再把它細分開來,就成一百零八個煩惱,這些都是心中的貪瞋痴產生出來的。眾生我執堅深,對一些事情產生執著,始終在心中環繞不停,縛得使身心都透不過氣來,貪名的被名所縛,貪利的被利所縛,貪色的為色所縛,貪吃的為吃所縛,這些都是障礙,使身心不得自在。

  為了要追求名利財色,拼命想盡方法,不擇手段,使整個身心都疲憊,乃至起惑造業,縛得不得自在,在六道當中輪迴生死。人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又有貧窮富貴、男女、高低、美醜、智愚,這些都不停地在心當中縈繞,縛得使自己得不到自在;如果再六根不全,就更傷心了,這是屬於人道。假使墮入畜生道,為畜生道的身形等境界所縛;墮入餓鬼道,也不知道這是一種業障,執著鬼道這一種身形;到天上享天福,又執著天上的境界;這都是束縛。

  纏和縛,都是指煩惱。佛經上說,證到果位,執著果位,就為果位所縛,稱為法執,是二乘聖者的境界。眾生有種種煩惱,為煩惱所纏縛。所以要想脫離纏縛的境界,必須要永斷無始煩惱;要永斷無始煩惱,就必須要修戒、修定,還要達到金剛智杵、金剛喻定的境界,才能夠真正是三惑永斷、二死永亡,能夠達到這些境界,就是屬於真聖眾。由這些來說明我們歸依僧寶,是修行的一個方向、歸依的一種對象。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68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