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九)上
2009/02/15 10:25:27瀏覽831|回應0|推薦0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九)940220

  何謂七覺支?七覺支就是用七種標準、方法,來測驗、抉擇自己所修的過程、乃至於法門是正是邪?七覺支又稱為七菩提分,或七支。第一、「擇法覺支」,擇就是揀擇、選擇。現在所學的法門是正、是邪,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這些都要知道,這個法是邪、是正,是方便法、是究竟法,所以要能揀擇。佛經裡說,小乘以三法印、大乘是以一法印來決擇,如果這個法門不屬於三法印,可能就屬於一法印;如果這個法門不屬於三法印、也不屬於一法印,可能就是外道法門。要想成道證果,就一定要選擇究竟的法門——寂滅涅槃,這就是擇法覺支。

  第二、「精進覺支」,覺得佛道路遙,佛、菩薩是不好當的,道業實在難成,於是身心都很疲倦,提不起來了,這就是懈怠。此時就是要精進,從事上精進、理上精進,要大精進、真精進,趕快提起這一念心;事相上拜懺、朝山,乃至於誦經、持咒,修種種善法,這事上的精進是屬於有為法。有為法要用普賢十大願王所說的方法來精進,如「一者禮敬諸佛」,怎麼禮敬?「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眾生界無有盡故,我此禮敬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然後一拜,來提起精進心。所以懈怠了,就必須要用精進覺支來對治。

  第三、「喜覺支」,心與正法的道理相應,而產生法喜,雖然法喜,但心不執著、貪愛這種喜悅,就稱為喜覺支。如看經典中的公案、古德修行的經驗,知道修行有什麼好處、證到三昧有什麼好處,如此勉勵自己,看著看著,忽然有所契悟,心裡產生歡喜,所謂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但法喜中覺性要存在。如果修觀時遇到境界,都不可執著。以前有一位修行人,打坐就會看到文殊菩薩所騎的獅子在他腳下繞來繞去,所以每次一打坐就很歡喜,這就是執著境界。境界來了不要歡喜,一歡喜,心當中就沒有正念、沒有正定。所以無論境界是好是壞,心當中不歡喜,也不憂愁煩惱,要使這念心保持平靜。假使不知道這些道理,遇到外面的境界,使自己心當中產生快樂,看到什麼都喜歡笑,見到人也喜歡笑,乃至於打坐看到境界喜歡笑,好像是很快樂一樣,其實已墮入邪知邪見的境界去了。所謂「喜覺支」,時時刻刻要保持這念心的平靜,覺性要存在,心當中沒有歡喜、憂愁煩惱。如果打坐有了境界,經常喜歡發笑,發癡笑、傻笑,心隨境轉,就會失去正念,與道相違,所以要趕快對治,就是喜覺支。

  第四、「輕安覺支」,是修定的前方便。平時這念心妄想很多,身心也很粗重,故以「覺」來調和身心;身體的四大及心理狀態,由粗到細、由染污到清淨的改變過程,達到輕安境界現前。這是一個好的境界,能斷除我們身口意的粗暴行為,使身心有輕快安穩的感覺,讓我們對佛法更有信心。但要了解輕安的境界,並不是證到了三昧,也不是證到果位上的聖者,只是修行的一個過程,不可起執著,要繼續用功,有這樣的認知,才是「輕安覺支」。

  第五、「定覺支」,不執著輕安的境界,繼續攝心,心繫在一個境界上,就能遠離妄想,產生定境;雖然定境現前,心也不會起貪著,這就是定覺支。如果這念心不定,就要使這念心能定。我們這念心,不是沉下去,就是浮動。如果心沉下去,就沒有智慧,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無所事事,就要把念頭提起來,想一件東西、想一個法,例如想到錫杖、想到三衣,所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就是要提起念頭來靠到佛法上。如果心妄動、浮燥,想東想西、患得患失,定不下來,就要把浮燥的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面,所謂制心一處,例如用誦經、持咒、念佛的方法,將心安定下來。所以,昏沉了要對治昏沉,心沉下去了要提念頭,心浮燥了要找個依靠,就是時時刻刻要保持定慧等持、清楚明白、又不打妄想的這念心。

  第六、「捨覺支」,了知三昧境界、能觀想的心念,或對於所修的法、所現出的美妙境界,知道都是心想所生,都是虛妄不實,不但不貪著而能捨離,就是捨覺支。檢討心當中有哪些妄想,或者是修了哪些不正當的法門,現在還執著這一種法門,始終是種障道、障礙,發現了就要把它捨掉,要捨得乾乾淨淨的,保留它沒有一點好處。或者是發現過去對於某人有所執著,給自己的紀念品、相片、東西,還保留著,偶爾還看一看,要趕快捨掉,這都是修行的障礙。除了這些以外,經常檢討有沒有貪愛心、瞋恚心,如果有要馬上捨掉,使心當中時時刻刻保持淨念、保持正定,所以必須要用捨覺支,捨去虛妄不實的法門和知見。

  第七、「念覺支」,使這念心念念分明、定慧等持,時時刻刻保持正念、保持無念,這就是念覺支。一念不覺,忽然想到家人與親戚朋友,或是忽然想到修行這麼久了,還沒有成道、證果、證三昧,愈想愈煩惱。這時,忽然想到這是打妄想,念頭想過去、現在、未來,都是雜念、妄念,趕快將念頭靠到佛號、經文、咒上面,念念不斷,念念分明,最後由有念歸於無念,達到沒有能念、所念,這就是正念,也就是念覺支。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5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