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八)中
2009/02/13 20:39:33瀏覽926|回應0|推薦1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八)940213
  受念處:觀受是苦。受就是感受,這念心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苦受有苦苦,樂受有壞苦,不苦不樂受有行苦,所以樂也是苦、苦也是苦、不苦不樂也是苦,因此不要執著感受。吃東西的時候,也要想這個飲食也是不清淨的,不生貪愛,因為吃也是苦,時時刻刻要離貪愛。既然感受是苦,就不要去執著、不要去追求,就把貪愛對治了。無論是睡覺的貪愛、飲食的貪愛、乃至於名利財色的貪愛,這都是一種感受。

  心念處:觀心無常,「觀」就是注意,注意這念打妄想的心是無常的,所以佛經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觀察這念妄想心,念念不住,念念遷流,自然而然這念心就不遷流了。不遷流了,忽然一下,或者是契悟到不生不滅這念心,或者是契悟了空性。在《金剛經》裡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心是無常的。無論是想好的、壞的,都是一個夢,是好夢已經過去了,再想可能會悲傷,覺得現在不如意,馬上心就很難過。所以好的是一個夢,壞的也是一個夢,是妄念、執著,都是生滅,念念不停,想那麼多幹什麼?

  例如:看到念珠,這是第一念,這念珠是什麼質料:是瑪瑙,乃至於是沉香、檀香,這是第二念了。起初知道是念珠的這一念心生起來,你再去分別,第一念已經滅掉了,接著分別是什麼材質的這念心生出來了,這是第二念。繼續想沉香的念珠念了實在是很有感應,能令心很定,我一定要得到這個念珠,可是沉香的念珠可能要好幾萬。這麼一想,又沒有這麼多錢,忽然看到某人的沉香念珠,就想把它佔為己有。正好看到他的念珠就放在桌子上,人也不在,就藉這個機會順手牽羊,佔為己有,就犯偷盜罪了。這就是不知道這念心是無常的,如果知道是無常,第一念是念珠,第二念一起,馬上知道又在打妄想了,趕快把它收回來。再進一步,念頭一動,想到念珠這是生,再想這個念珠是沉香的時候,想到念珠的這念心已經滅掉了,想這是沉香的念珠又是生;又繼續想念珠究竟是什麼人的?想念珠是沉香的這念心又滅了,就是這麼觀心始終就是在生滅當中,這就是觀心無常。最後忽然發現,所有一切念頭都是生生滅滅、生滅滅已,到最後到達沒有生滅,寂然無為這念心就現前了。

  法念處:觀法無我。「法」就是森羅萬象,我們所看見有名有相的境界都是法,乃至於心的生滅法。「無我」,就是沒有自性,何謂沒有自性?譬如一棵樹,假使這棵樹是有我、有自性,樹自己會生小樹,小樹一定會再生小樹出來,它可以獨立來運轉這一個事情。由於樹是無我,所以不能獨立主宰自己,而是要靠種種因緣,也就是說這棵樹的存在要靠土壤、水份,沒有土壤、水份,樹也沒辦法生根、也不能生存;有了土壤、水份還要靠空氣、陽光,才能成長茁壯,所以樹是無我。樹也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四大假合,所以樹的形相是假有,它的性質是空性,這就是樹無我。再觀樹一代繁一代,必須要經過種種的因緣,或者是播種、或者是插枝,必須用這些方法才能夠產生下一代,所以樹是緣起,既然是緣起就是無我,無我就是空性。

  一切宇宙萬事萬物都沒有自我的存在,都是仗因托緣所產生。像一個道場也是仗因托緣,要有人來出家修行,還要有師父在這裡指導、帶動,還要有在家居士的發心護持。另一方面,建道場還要請建築師經過種種手續的申請才能夠成就,這就是因,少了一樣,道場就不能成就,是因緣和合而產生。所以,一切都是無我,人無我、法無我,無我、無我所,就是這樣去思惟。

  無我就是空性,所悟到的空性還有深淺不同。小乘的聖者,觀察無我,連形相也不存在,只悟到空性而忽略了假有,所以只證到偏空。菩薩不但悟到無我的空性,還不離開假有;菩薩觀所有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但虛妄的影子還存在,所以說「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個別想念,個別對治,就是別相念。如果別相念成就了,再進一步,還要觀總相念。總相念一法具足一切法,事也無礙、理也無礙。怎麼說一法具足一切法?觀身不淨、觀受也是不淨、觀心也是不淨、觀法也是不淨;觀受是苦、觀身也是苦、觀心也是苦、觀法也是苦;觀心無常、觀法也是無常、觀受也是無常、觀身也是無常;觀法無我、觀心也是無我、觀受也是無我、觀身也是無我,所以一法具足一切法。這一些法門都要去思惟,先修別相念,修好了,再修總相念。在佛經裡講,修總相念,不但能證到空性、得到解脫,還能夠啟發智慧和神通,就能降伏魔外。如果只修別相念,只能悟到空性,破執著、得解脫。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4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