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七)上
2009/02/09 20:52:43瀏覽1256|回應0|推薦0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七)940206

歸依法寶

  「稽首歸依妙法藏,三四二五理圓明,七八能開四諦門,修者咸到無為岸。法雲法雨潤群生,能除熱惱蠲眾病,難化之徒使調順,隨機引導非強力。」

   歸依佛寶已經講完,接著講歸依法寶。啟請三寶的目的,是恭敬、加持和讚歎。第一、啟請無上士,第二、啟請妙法藏,第三、啟請真聖眾,稱之為《三啟經》。所以凡是誦經都要恭敬和禮拜懺悔,祈求三寶慈光加被、業障消除。

  「稽首歸依妙法藏」,是用我們絕對清淨的身口意歸依法,以法為師。一般人這念心散亂、顛倒,沒有依靠,就想東想西、患得患失,所以必須找個依靠。「歸」就是歸向,「依」就是依靠。因此這念心時時刻刻要念佛、念法、念僧,要歸向、依靠佛法僧三寶。這裡是「歸依妙法藏」,也就是念法,「念」就是思念、想念,時時刻刻想到佛法。「妙法藏」,佛法不但包括的非常廣泛,而且很微妙。所謂微妙是微細難見,妙不可測。法有外面的法和心法,所以法有粗有細。一般的法,只是對治粗的煩惱和妄想;微妙的法,則能對治我們細微的煩惱和執著。這裡所講的是妙法,依微妙的法、清淨的法,乃至於不可思、不可議的法,就能夠斷除自己的煩惱與執著。

  所謂「藏」,是含藏義,含藏的有事、有理。事有無量的事,理有無量的理,事當中有理、理當中有事,所謂事事無有障礙,理事也是無有障礙。所以經上說:「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一微塵,指的就是我們這一念心。這一念當中有無量的智慧、神通和無量的世界,所以說「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了解了佛法,就知道佛法實在是妙難思。所謂「藏」,指佛法含藏了無量無邊的義理,是非常微妙的。今生能夠有幸得遇妙法藏,就要做難遭遇想,所以要以「稽首」、五體投地的歸依,以我們的生命、最恭敬的心,來受持、護持這個法、流通這個法,並且要時時刻刻想到這個法。妙法,能讓我們破除微細的執著和微細的煩惱,能夠使我們超凡入聖。所以「以佛為師、以法為師」,這樣子禮請、讚歎「妙法藏」,自然而然能得到法的加持,契悟妙法。

  由於對法產生了恭敬心,事上五體投地來禮拜,所以就與這個法很容易相應。古人說:有一分恭敬心,能消一分業障,消了一分業障,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夠消十分的業障,消了十分的業障,就能夠增加十分的福德和智慧。所以,古人能夠有成就,就是對法的恭敬,乃至能夠為法忘軀。現在許多人都想修行學佛,可是缺乏對法的虔誠恭敬,所以與法不相應。念佛,佛也不靈;拜懺,懺也不靈;打坐,也沒有感應;就是因為法得來太容易,到處都是佛法,順手拈來都是佛經,以至於不知道珍惜,不知道這是大福報,所以道業很難成就。古人要得到一部經、要看經是很不容易的,古時候經都是珍藏在藏經樓,不能隨便翻閱,因此覺得佛經非常寶貴,所以看經、寫經、拜經要洗手,乃至於要漱口,甚至於用血來寫經,或逐字的拜經,都不外乎就是表示恭敬心和難遭難遇。有了這種絕對虔誠的恭敬心,就能消除業障,增長福德和智慧,自然而然我們這念心和佛經就能相應,所以一拜經、一寫經就有感應。能拜、能念、乃至於能寫的這念心和經上的道理,無論是事或理相應了,就得到受用。

  《無常經》所說的妙法藏,是指哪一些呢?總要在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提綱挈領選擇一個入處,下面就提示它的綱要,這一個入處就是「三四二五理圓明」。「三四」、「二五」,指的是三十七助道品。「三四」就是有三個四的法門: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就稱為「三四」。我們一定要依著「三四」的法門,如法去修行、歸依,時時刻刻重慮緣真、念茲在茲,念念都在法上面、都在恭敬上面。當中不能有絲毫的妄想心、懈怠心、我慢心,必須要用虔誠恭敬的心來修這四個法門。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32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