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六)中
2009/02/07 11:44:12瀏覽1053|回應0|推薦0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六)940130
  平常要檢討反省有沒有伏忍的功夫?有了伏忍,就是把修行這條路找到了,如果連伏忍都做不到,修行就不容易成就。在日常生活上,人與人之間可能有一些怨氣,人與物之間、人與事之間,可能有一些煩惱,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忍字。慢慢忍,一開始要勉強自己忍,這就是伏,降伏粗暴的心、好動的心,降伏貪財、色、名、食、睡的心,降伏也就是一個忍字。修行學佛很簡單,就是一個忍字。

  伏忍之後,慢慢產生了信心,覺得「忍」很不錯,起初很勉強,慢慢產生信心了,就稱之為信忍位。由於繼續不斷的修忍辱,慢慢成習慣了,逆來順受,甘之如飴,不毀謗,也不怨嘆了,這是第三個「順忍位」成就了。

  繼續用功,到達第四個層次,就證到果位上的聖者了,稱為無生法忍。無生法忍,一個是生忍,一個是法忍。何謂生忍?就是眾生給自己的境界,都能夠忍得下來。另外,法忍是外界給自己的煩惱,例如天災地變,地震、颳風、下雨、火災和水災,都能夠忍得下來。遇到這些災難,由於忍的關係,所以成就了無生法忍,心當中就像金剛一樣,動都不動一下,一個念頭都不起,這時定就現前了。例如去爬山,如果迷了路,在那起煩惱,亂了分寸,真正就會遭山難;假使明白忍的道理,平時有這些功夫,保持智慧、平靜的心想辦法,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最後是寂滅忍,寂滅忍就是涅槃。所以,一個忍字,就能由凡夫位到賢位,由賢位到聖位,由聖位到大聖之位,這就是菩提涅槃、解脫的境界。所以,忍字對修行很重要,忍就是明明白白的一條路。像釋迦牟尼佛已經是達到了寂滅忍,精進忍辱不退,什麼都能夠做得到。

  「一心方便正慧力」,現前這一念心,是最重要的,要想達到這念心,了了分明、一心不亂、定慧等持,必須要有方便,這個方便就是般若智慧。佛經上說:「善開方便門,安住大乘心」,一心就是大乘心。慧為什麼還加一個「正」?因為慧,還有邪慧。有人很聰明,但不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就是邪慧。正慧,能夠反照自心,能夠破除黑暗、化除無明煩惱,這就是一種力量。有正慧就有力量,就像一把寶劍一樣,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這個力量能夠破除我執、法執,破除無始無明。這都要靠正知正見,反觀自照的這念心。

  「自利利他悉圓滿」,前面這些功德都能成就了,又能自利、利他。自利,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惑漏盡,三惑漏盡就能證得三智圓明,這是自己得到利益,得到解脫,能夠了生死、超凡入聖、生死自在,能夠得到大智慧、大神通,不但是自己如此,而且利他也能夠圓滿。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從開始成道,一直到度眾生,通通都達到圓滿;不但是圓滿,還把正法流布到現在,所以,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稱為三覺圓滿。這就是真正如來住世,如來佛的境界。

  「故號調御天人師」,能夠有這種功德果報,是因地當中能夠調伏自己,三惑漏盡,三德圓滿;又能夠說法四十九年調伏一切眾生,所以,真正是調御丈夫。如來有十種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調御丈夫是十種稱號當中之一。調御什麼呢?就是調身、調心和調息,這是對自己的好處。調身,身體要能夠善調,第一、要調飲食,不要暴飲暴食,也不要不吃,要恰到好處,吃八分飽;不要貪著口味,吃東西只是為資養色身。第二、要調和身儀,行住坐臥要具足四威儀。第三、不懈怠,也不過分的精進。太懈怠,如同燒開水一樣,加熱到水快開時,休息一下,水又變冷了;再繼續燒,快要開了,又休息一下,這樣永遠也燒不開。太精進,會逼迫身心,使生理受不了,使心中起無明、生煩惱,所以,用功要知道調適。例如,每天不斷的修一切善,從早上忙到深夜,當中身體倦了,就要靜坐,或者是睡眠,要適得其中,這就稱之為調。調飲食、調睡眠、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這屬於調身。

  調心,使心不散亂、不顛倒。還未證到寂靜無為、一念不生的境界時,心要時時刻刻靠到善法上。靠,就是想到,從現在開始起,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就是念頭始終想到這些善法。心要用善法來滋養、滋潤,心當中有善法,心就暫時有了依靠,有了依靠,心就慢慢靜下來了,這就是調身、調心。

  修行,雖然要善調身心,但是也不能太過,如有一點點小毛病,就藉故要請假,這也不對,為什麼?小毛病自己要能克服,自己不知道克服,認為自己有病,不病也會生病,因為萬法唯心造。調御,調這個口,口喜歡多管閒事,自己時時刻刻都要調,少講話,乃至於不講話,所謂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因為話說多了,還不如念佛好,不念佛,口就說東說西,沒個依靠。如果自己能作主,要講就講,不講就不講;要講只講好話、只講佛法,絕對不講人家是非,時時刻刻保持清楚明白,歸於正念,這樣口業就清淨了。要想達到三業清淨,就是要調,如果不調,很難達到三業清淨。心只起善念,不起惡念,任心自在,堅住正念;誦經、持咒、早晚課誦,乃至修一切善法,這都是調身、調心的方法。

  調息,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口,出入息不要有聲音。調身、調息、調心,都調好了,要安禪靜慮,把心靜下來,檢討反省,自己哪個煩惱重,就專門把這個煩惱拿來分析,把它化掉。化掉,就是化念;修行要知道,提念、化念、轉念和無念。何謂化念?化就是化掉,煩惱來了,把這念煩惱心化掉。用什麼方法化呢?反照自心,發一個慚愧懺悔心,馬上就把起無明這念心化掉了。會參禪的,念頭一起來,「誰」一問,這念頭就不存在了,就化掉了。會念佛的,煩惱一來,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一下就把這煩惱化掉了,就稱為化念。化念的方法很多,以上舉幾個例子來講,這都是調。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24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