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無常經(六)上
2009/02/06 20:40:27瀏覽1275|回應0|推薦0

佛說無常經

惟覺法師開示 

(六)940130

想要證到涅槃的境界,還要做到「大捨防非忍無倦,一心方便正慧力,自利利他悉圓滿,故號調御天人師」。「大捨防非忍無倦」,修行就是要捨,不但要捨,還要大捨。世間上的人也知道,有捨才有得,沒有捨就沒有得,所以說「捨得」。捨就是布施,是一個因,所謂「捨一得萬報」,也就是布施一塊錢,可以得一萬塊錢的果報。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又分內財、外財,外財布施,就是外面的財產,如黃金、鈔票、種種名貴的珠寶,乃至於房子、土地,這些都屬於外財布施。內財,就如我們的身體、頭目腦髓,例如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菩薩行的時候,捨身餵虎,割肉餵鷹,就屬於內財布施。

  我們懂得很多的佛法,有大乘、小乘,有漸修、頓悟;乃至於八萬四千法門,乃至於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能融會貫通,以佛法修布施,就稱法布施。法布施是救人的法身慧命,財布施是救人的生命、身體的健康。如有人沒有飯吃,餓了好幾餐,所以要布施。但是光有這種布施,沒有法布施,是沒有用的,為什麼呢?俗話說:救人只能救急,不能救貧。道場是以法布施為根本,其他的化緣、行腳托缽賑災,乃至於捐血,都屬於財布施,這些都是方便。最重要的是要法布施,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都是用自己的生命、財產等等來做布施,目的是希望求無上道。已經證得了無上道,佛陀就不再用財布施,而用法布施,法布施是救人的慧命,是救人的心,也就是從因上去改變人的命運,這才是治本。

  許多人不了解,認為財布施才真正是安定社會、對社會有好處。然而真正對社會有好處的,是法布施,法布施就是教育,如果社會沒有教育,沒有文化,只是追求名利財色,要吃好、住好,拼命在物質上追求,那這個社會將成為禽獸的社會。物質生活是一種刺激,用刺激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就會造成彼此是非、鬥爭、殘殺,到最後世界毀滅、人類毀滅。如果,我們有文明、文化、有佛法,就不會只著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而使人愈走心量愈狹小。佛法是最高的文化與智慧,所以,成立精舍就是大布施,就是大捨。把佛法、佛的智慧,遍植到大眾的心裡,使每一個人不再迷惑,都能夠認識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所以,這是一種大布施。

  過去有一位地主,花了數年的時間興建社區房屋,後來房子都建好了,銀行貸款的手續也通通都辦好了,就等著第二天到銀行去取現金。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當天晚上下了大雨,整個社區通通淹水,到第二天,水深將近一公尺高,都沒有退過,銀行裡就止付他的貸款。這個地方是窪地,是淹水的地區,到現在已經好幾年,一戶也沒賣出去。這就是只在物質上追求,而沒有從精神、福德上追求,到後來是得不償失。另外,有一對夫妻,在外面流浪了十多年,地方上的慈善人士,都知道這對夫妻實在很可憐、很窮困,所以就為他們募集了一筆錢,修了一棟房子,另外剩的餘款就幫他們存在銀行。住到第三天,房子失火,通通燒得光光的,男眾被燒死,女眾燒成重傷。一般人,只知道在物質生活上去救人;在佛法上,除了用物質救人,還要使他們改過向善,慚愧懺悔,才能真正使他們改變現況。

  在歷史上也有類似的公案,在宋朝時代,有一位范仲淹,未當官前,吃住都成問題,由於他的用功及廣修福德,後來考上進士,當了宰相。雖然當了官,還是經常做善事。有一回他的朋友向他推薦一位窮秀才,學問實在很好,但是三餐不繼,希望范仲淹能夠幫助他。所以,范仲淹就把窮秀才找來,一談之下,果真是個人才,可惜時運不濟。於是范仲淹就想把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在「薦福寺」修建完工時,所寫的碑銘拓印下來,翻成一個版本,送給這位窮秀才去發行。所有一切通通都計畫好了,可是出乎意料之外,就在開工的前一天晚上,突然刮風、下雨、打雷,雷一劈就把這座石碑打得粉碎。這顯示窮秀才的福德因緣不具足,無法享用富貴的福報。所謂「時來風送藤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也就是說,這一生當中應該得到的,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得到;如果已經超過自己的福報範圍,又不知道修善積福,又不知道開源節流,只知坐吃山空,把前世所修的福享完,就算別人想幫助也沒辦法受用。所以,要積極修福德、修智慧。

  「防非忍無倦」,防非止惡,是要防口非、心非和身非。口非有惡口、兩舌、妄言和綺語;心裡面有貪瞋痴,這是心非;身體有殺盜淫,是身非;所以,要防這些業障、是非,就稱為防非。我們心當中有很多習氣,例如發願:從現在開始起,絕對不說別人的過失。可是已經說成習慣了,不說心中就很難過。一般人說是心直口快,這樣子心直口快,可能就會惹大禍,所以要忍耐。假使不知道忍,想改過防非,始終是很難有成就。佛法說:忍色忍欲難,但是一定要忍,順境要忍,逆境也要忍。尤其是「非」,不應該做的絕對不做,不應該想的絕對不去想,不應該說的絕對不說,時時刻刻就是一個忍字,要忍心不動。

  不但是要忍,而且還要無倦,不要只忍一次,要時時刻刻都修忍辱法門。在佛經中講,要想成佛,由凡夫一直到成就如來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一個忍字,只是忍的層次有差別。無倦,順境、逆境,白天、晚上,一年、二年、十年,乃至於這一生都要忍,真正是達到身口意三業無有厭倦。像普賢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都要禮敬,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乃至於盡未來際,都要發這個願,願發了之後,再一拜。布施也是一樣的,從現在開始,我要修布施,大捨、中捨、小捨,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時時刻刻都要發這種願。如果是拜佛或是打坐,腿子酸痛麻,有一點小小毛病,都不能忍,就不想用功了,就是「倦」了。所以要想達到精進,沒有懈怠,就是一個忍字。

  在佛經裡,忍有幾個層次。一個是伏忍,伏就是降伏,例如好動的人,坐也坐不住,一坐下來就想東想西,靜不下來,就想出去走一走,乃至於想開車出去兜兜風,有這些習慣,就要忍下來。心想看好的東西、想聽音樂,都克制不去做;就是要降伏自己這念心,養成好的習慣,而且還要無倦、不懈怠才能有所成就。心當中有了煩惱,如貪吃、貪睡、貪色,自己時時刻刻要檢討反省,降伏這念心,就稱為伏忍位,這是第一步功夫。

【中台世界】>>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2623263